他们的信心决定着双汇的信心,他们的选择决定着双汇的生死。
信心就像光芒,聚在一起能成太阳,若分散,只能成为暗淡的星光。
河南商报记者齐亚琼王海圣文/图
双汇曾一度陷入“说什么都是说谎,做什么都是作秀”的舆论旋涡。
这是最可怕的旋涡,因为背后的逻辑是:信,还是不信?
而这一逻辑将影响65000名双汇人、消费者以及双汇利益链上的供销商等环节的选择。
在瘦肉精事件后,上述人群是继续选择双汇,还是已经动摇?
“现在看了以后
决定该咋吃还咋吃”
5月14日,河南商报记者在双汇集团漯河第一加工厂园区采访时,偶遇来自郑州市经七路一社区的卜春花女士。年逾花甲的卜春花是随团来双汇参观的,她和从郑州来的53位消费者一同走进双汇,了解冷鲜肉以及猪肉制品的生产过程。
从生猪屠宰到在线头头检验,从白条猪定级到鲜冻品分割……18道工序一路看下来,卜春花说:“前段时间是能不吃就不吃,不能不吃就少吃,现在看了以后,决定该咋吃还咋吃。”
他们不是到双汇集团参观的首批消费者,自“3·15”瘦肉精事件曝光以来,除济源双汇之外的国内12个加工厂,每天都接待不计其数的消费者。
卜春花的同伴告诉记者,她3月份就报了名,等了两个月后才来到双汇,大家想来看看吃的肉安全不安全。
每批来访的消费者参观完18道检验工序后,再到双汇漯河一号店,即第一家双汇连锁专卖店参观购物。双汇集团有关人士告诉记者,这是该企业几年前启动的消费者体验式营销活动,近期不少区域经销商演绎成“双汇集团工业一日游”,尤其是“3·15”以后,来访者更多了。
不少员工曾担心万隆能否承受
“为什么很多消费者又吃双汇的肉了?因为双汇更让人放心。”一位双汇职工说。
河南商报记者采访发现,对双汇,不管是其职工还是经销商,言谈举止之间还是充满信心的。在他们看来,多年来双汇的销售额从100亿元到现在的500亿元,路太顺了,不能因其一次“跌倒”就失去信心。
“几十年来,万隆董事长都有个习惯,无论刮风下雨,每天下班后都到加工园区和部分生产车间转转看看。那些天在园区里看见董事长,我真想跑上前握住董事长的手,告诉他加油、顶住。”在双汇工作了30年的老职工石荷花告诉记者,瘦肉精事件刚发生时,不少员工担心董事长万隆能不能承受。
危机背后有“危”也有“机”
如果没有瘦肉精事件,行业带头大哥双汇会是什么样?
据双汇集团提供的数据显示,2010年,双汇集团实现销售收入506.7亿元。
辉煌背后潜伏危机,于是瘦肉精事件来了。危机背后,不仅仅有“危”,也有“机”。
“多亏有了瘦肉精事件。”这是双汇一高层的感慨,在他看来,对双汇长期发展来说,这次风波是一次生死攸关的考验,一次刻骨铭心的教训,也是件好事。如果没有央视“3·15”瘦肉精曝光事件,带头大哥双汇或许依然沿用100亿、200亿时的内部组织体系,在猪肉王国的大道上狂奔,直到冲破1000亿元的“十二五”规划目标,直至演变成没有“安全底裤”的裸奔。
自瘦肉精事件披露当日起,前后一个多月,双汇被推上舆论的风口浪尖。“那段时间,双汇说什么都被看成说谎,做什么都被看成作秀。”双汇集团一中层分析说,双汇沉默了下来,谨言慎行,埋头苦干,如履薄冰“过日子”。
5月15日,省委书记卢展工专程到双汇集团调研座谈时指出,双汇在应对瘦肉精事件中表现了不推诿、不埋怨、不气馁的“三不”精神,以及敢面对、敢揭短、敢担当的“三敢”作风。卢展工寄语双汇:来之不易、倍加珍惜,痛定思痛、再创辉煌。
在爱恨交织中“震荡恢复”
痛定思痛,双汇开始谋求经营理念的转变,而转变的方式之一,就是本文开头所描述的开放式办厂——请消费者和社会各界人士了解监督双汇。
在双汇集团副总经理杜俊甫看来,双汇加强开放式办厂的目的是向消费者展现一个真实的双汇,让消费者监督双汇食品安全的大门,同时,双汇此举的用意也在向社会证明,今后双汇所做的任何一件事都会经得起消费者检验。
河南商报记者对郑州消费者团随机调查,近九成消费者表示吃的还是双汇的肉,但部分消费者参观后仍有抱怨,认为应该加强养殖环节的监督和检验。
爱也好,恨也罢,万隆提供的一组数据是明晰的:“根据5月初的市场形势,5月份市场恢复到60%以上,争取6月份恢复到80%以上,7月份恢复正常。”
“生产销售自3月15日之后迅速跌入谷底,4月20日后产销量逐步提升。”在杜俊甫看来,“3·15”后瘦肉精时代的双汇,在生产销售上呈现“震荡恢复”的特点,下半年争取恢复正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