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名
  • 密码
您的位置: 首页 > 产业新闻
楚长城遗迹保护迎来新机遇
时间: 2011-04-02  来源: 中广网河南分网  编辑: 河南视窗三

楚长城南召段保存相对较好

经历千年风雨的楚长城静待开发

烽火台外墙及进出门洞

  中广网河南分网消息 长城由何而起,自古以来并无定论?如果说只是为了御敌,那么秦国在一统域内之后,凭其强大的军事实力,根本没必要耗费庞大国力去修筑万里长城。

  楚长城在历经近三千年之后,终于不再停留在史书的记载上,神秘的面纱刚被揭开,却面临着被毁、商业开发与保护的尴尬局面。

  早在1972年,美国前任总统尼克松访华时无意间的一个问题,便使楚长城这个名字再次被人所熟知。尼克松在北京游览长城时,被长城的壮丽景色所震动,遂问随行翻译人员:这里的长城是否是中国最早的长城?随行翻译人员称是。但周恩来总理却当即打断说:中国最早的长城应该是河南境内的楚长城。

  时光荏苒,2000年8月,时任中国长城学会秘书长、现长城学会会长董耀会、副秘书长吉人亲临南召县考察后,断定南召境内以周家寨为代表的古代军事防御工事,就是楚长城的遗迹。2002年,中国长城学、文物学界泰斗、现中国长城学会名誉会长罗哲文一行又亲赴南召,确认了这一惊世发现。在当时引起巨大震动。10年过去了,由于种种原因,楚长城遗迹保护开发陷于停顿,徒令这座世人惊叹的遗迹留在山林间。

  近日,随着郑州一个名为楚视觉的文化创意婚纱摄影机构的介入,楚长城尘封多年的历史逐渐被揭开,有专家称,楚长城遗迹可能迎来保护的新机遇。

  “长城之父”面纱悄然掀起

    楚长城史称万城,又称方城(个别称万城),是肇建于春秋时期的我国历史最早的一条长城,长期以来,楚长城只存在于文献中,世人莫能定其在否、测其踪迹。1999年,因南召县板山坪镇周家寨内有人爆破开采大理石,当地村民向文物部门回报应保护山上的石墙等遗址,南召县旅游开发领导小组于是组织考察了周家寨。2000年,南召县史志办主编艾廷和与人聊天时,被考察组的人提出问题:艾老师你被称为县里很博学的人,是否能说出周家寨山上的那些石墙是什么?艾廷和当时没有回答上来。这却促使了艾廷和揭开这些石墙秘密的缘起。

  当年1月2日,已年过六旬的艾廷和和当时县文化局等14人,一同登上周家寨,探寻这段石墙的奥秘。而当众人亲眼目睹这段伟大的城墙时,都被震惊了,面对这样奇迹般的建筑,很多同志开始猜测,这究竟是什么?一些人提出,这会不会与前些年轰动全国的“南召猿人”有联系?会不会是当年“土杆子”(土匪)抵抗南召解放时留下的?经过慎重考虑,艾廷和力排众议,否定了这些说法,其根据,首先是这不是一个大集体行为能做成的工程,从遗迹的形式结构来看,这应该属于“平底起土丘的有人居工程”,证据是附近还能见到一些石斧等工具,而且这些城墙石头是打制品而非天然石块,不符合史前人类所能为;另外,这些石墙绵延50多华里,有120多个城类建筑,从地形上看,不符合土匪“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据有利地形习惯,但属于军事防卫建筑,初步确定,这些建筑应是春秋早期,在确定了这些重要观点后,艾廷和赶紧整理资料,将这些发现汇报给了当时的中国长城学会原秘书长董耀会,董耀会立即和副秘书长吉人等赶赴南召县,对这些石墙进行考察。经过艰苦的跋涉和艰难的考证,董耀会和吉人兴奋的认定,这极有可能就是只存在与史料上、而学界仍未有定论的楚长城,并为这段长城题词“长城之父”。

    2002年,经过南召县委、县政府和艾廷和的不断努力,终于让78岁高龄的资深长城学家、文物学家罗哲文考察南召楚长城活动成行。到达南召后,不顾千里奔波的一身劳顿,罗哲文一下车立即开始登山查看楚长城,面对这古代的遗迹,罗哲文兴奋异常,像个小孩一样又喊又笑,手舞足蹈大声喊道:好伟大的建筑,我终于看到了!并按耐不住内心的喜悦,连赋诗三首,在其二首咏古中最后两句写道:屈完迎敌夸防险,万里长城第一篇。证明了这就是当年楚国用来拒敌的——开创中国长城历史的——楚长城。艾廷和至今回忆其这段故事,仍激动得言语颤抖。

1   2    


发表评论 共有0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