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名
  • 密码
您的位置: 首页 > 产业新闻
北京警方用直升机救援17名被困驴友
时间: 2011-04-07  来源: 新京报  编辑: 李海啸

    房山猫耳山39名驴友大救援刚结束,前日下午,警方再次接到报警,17名回龙观社区网的驴友在门头沟灵山被困。警方、当地政府和民间救援队连夜集结出发,在三架警用直升机的帮助下,经过21小时搜救,成功将17名被困人员救下。据了解,在此次搜救过程中,共出动警力、消防、救援队人员及村民等共290人。

      1 迷途山涧

    王女士和其他16名被困人员,都是回龙观的居民。

    据介绍,此前,这些人曾通过社区网约好,去爬过长城。今年4月1日,又在社区网上发帖,邀约穿越灵山东、西龙门涧。当时陆续有29人报名参与,分为两组登山队,其中这次的17人选择了难度较大的路线。

    王女士说,17名登山爱好者包括12男、5女,他们的目标,是从门头沟灵山景区东侧的西龙门涧进山,准备在晚上穿越到东龙门涧。

    龙门涧,位于门头沟区西部清水镇,西邻北京最高山峰---灵山,山势险峻。

    王女士回忆,4日上午10时多,17人带着一天的食物,从西龙涧进山,开始了穿越之旅。

    王女士说,当日下午4时许,因路被积雪和落叶掩埋,他们渐渐失去了方向。其间,试图与另一队登山者联系,却又走错了方向。等他们一行下到谷底时,遇到断崖,被困在山中。

    此时,他们已经报警,并与民间救援队做了联系。等候的过程中,驴友们躲到一个山洞中御寒。

    2 连夜搜救

    “没想到惊动了这么多人来救援。”王女士说,他们是在获救后,才知道近300人参与了救援。

    4日16时40分,市公安局110报警台接到被困者报警,门头沟分局当即组织清水、斋堂派出所警力,会同门头沟公安消防支队、百花山森林派出所进山搜救。门头沟区应急办则启动应急预案,联系专业救援队参与搜救。

    门头沟区政府领导和市公安局副局长李润华也赶赴现场,参与指挥搜救行动。

    据了解,被困的17名登山者中,手机与外界的最后一次通话是在4日17时30分许,手持电台的最后一次通话是在4日19时许,之后音信全无。

    百花山森林派出所民警肖文海说,当时,他们初步确认被困人员在“114”号通讯塔附近。随即,搜救队赶赴现场,可惜没能联系上被困人员。

    据介绍,目前,山上仍然有大面积积雪,入夜气温还在零摄氏度以下。为了及早与被困人员取得联系,红十字蓝天救援队派出通讯组,在灵山最高点架设中继台,不间断地用无线电呼叫被困人员。

    与此同时,搜救人员兵分三路连夜进山,利用手电筒的光亮,在山路中搜寻,并一路走一路呼喊,希望联系到被困人员。

    3 飞机救援

    5日凌晨3时许,在清水镇现场指挥部,指挥部成员向熟悉山里地形的向导和先期参与救援的人员了解情况后,根据报警及搜救情况,对被困人员方位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制定下一步救援方案。同时,指挥部调集第二批增援力量,连夜驱车近40公里,从清水镇出发抵达椴木沟。

    其间,市局向巡特警总队警务飞行支队下达指令,随时准备参与空中救援。

    5日晨6时30分许,无线电台终于与被困人员取得了联系。从电台当中,救援人员得知17名登山者都在一起,靠近114号通讯塔。17人尽管一夜被困,饥寒交迫,但身体均无大碍。

    随即,地面搜救队组成两个搜救小组,在当地向导的带领下,向被困人员所处位置进发。

    7时,现场指挥部请示市局后,向警务飞行支队下达了参与空中搜救任务的指令。两架直升机于8时飞抵灵山景区上空,按照地面指挥部的指令,开始空中搜寻。

    约一小时后,直升机发现了沟底的17名被困人员,并引导地面搜救小组向被困人员靠近。

      4 成功获救

    因地形复杂,不具备索降条件,现场两架直升机只好返回基地补充燃油,稍事调整。同时,相关部门协调组织另一架直升机装载食品和保暖衣物,飞抵救援现场,向沟底被困人员投放,帮助他们补充体力。

    现场指挥部了解到,17名被困人员中有两人出现肌肉拉伤和体力严重透支的症状,另有一名参与连夜搜救的工作人员也出现了透支症状。于是要求救援小组将被困人员从沟底带至一处略微平缓的山坡处,以便直升机开展索降救援。

    13时50分许,两架待命直升机再次返回救援现场,一架直升机引导地面援救小组,另一架直升机放下绞索,将三名体力透支人员带上飞机,送至地面开阔处,等候救护车。

    至此,经过21小时的搜寻,17名登山者成功获救。其中,被直升机救下的两名队员是一对夫妻。

    据介绍,获救后,除一名受轻伤的队员外,16名队员被安置到清水派出所休息,补充食物。

    下午4时多,记者看到,还有8名队员在派出所院内,情绪稳定。

    5时许,他们乘车离开派出所,返回家中。

    ■ 讲述

      山洞熬一夜 啤酒罐烧水喝

    被困驴友讲述获救经过,曾把猫头鹰叫声误听作“呼喊声”

    昨晚7时,获救的被困驴友王女士回到家中,由于喝水少,身体累,她的嗓音已经沙哑。因为王女士是报警者,消防队还在给她打电话核实情况。说起获救的经过,王女士连连致谢,并多次表示歉意。

      打110初衷想获指路帮助

    王女士介绍,被困的17名驴友都有一定经验,曾穿越过别的景区。其中三四名队员,还曾经穿越过东西龙门涧之间,但都是几年前的事了,对路线已记得不是很清楚。

    下午3时多,17人走到编号为103至107之间的联通信号塔附近时,迷路了。这时,王女士拨打了110。王女士说,当时她只是想获得指路的帮助。

    王女士说,17人深夜时到了谷底,山上有积雪,气温很低,幸运的是,有队员找到了一个山洞,17人一起挤在山洞中。

    “还好有人带了打火机,生了火。”王女士介绍,有队员将喝过的啤酒罐装上雪,用铁丝吊在火堆上,煮开了轮流喝。

      一宿未睡轮流喝热水暖身

    半夜,队员们还听到了“呼喊声”。王女士说,当时大家不是很害怕,还特别兴奋,都跑出山洞呼喊回应,可后来才发现,那并不是救援队员的呼喊,而是猫头鹰的叫声。当天晚上,17人都没睡,大家一边喝着热水暖身,一边轮流到火堆旁烤火。

    到了昨日早5时多,17人走出山谷,并接到了蓝天救援队的手台信号。10时多,他们看到了警方的直升机,并挥舞东西呼应。此后不久,当地一名曹姓村民和蓝天救援队相继在山谷里找到了被困队员。

    ■ 飞行员

      被困者在深谷 救援难度大

    昨日上午9时07分,直升机发现沟底的17名被困人员,但却无法放绞索施救。

    “与猫耳山救援不同,那是在山顶,一找到被困者,即可放索施救”,警务飞行队队长杨东风说,“谷底太深,至少有300米,救援绳只有35米长”。

    受困者所处的峡谷,直升机也无法下降。“峡谷深、窄,谷内气流混乱复杂,直升机若下降,危险性较大。”杨东风说。

    此次救援,两架体积较小的A109e型直升机,主要为救援队和被困者提供引导服务,其中一架直升机,还负责向受困者投放食物和水。

    昨日下午2时许,救援小组将被困人员从沟底带至一处略微平缓的山坡处。杨东风驾驶AW139型直升机,才将两名出现肌肉拉伤和体力严重透支的被困者救入舱内。此外,一名出现体力透支状况的救援人员,也被救入直升机内。

    “此次救援较为顺利,3个人用了28分钟”,杨东风说,悬停时间越长,驾驶难度和危险性越大。

      ■ 追访

      救援警察建议推进立法规范

    “真的请驴友们不要随便进山了。”昨日下午5时,参与救援的清水镇派出所刘警官才吃上一碗面。他介绍,驴友被困点地势陡峭,山间堆积的树叶齐膝深,且昨日天气状况不佳,救援难度很大。他在救援过程中扭伤了膝盖,还有一个救援小分队曾短暂迷路。

    “为照顾他们情绪,都没忍心批评他们。”派出所副所长李英海说,他们对被救出的驴友一般就是进行批评教育,但面对越来越多的驴友被困事件,希望相关部门能立法规范。刘警官也认为,应该对组织者进行一定的惩罚。

    百花山森林公安派出所韩孟忠所长则介绍,针对探险驴友,堵了很多野山口,并组织了37人的队伍进行巡逻劝阻,但防不胜防。他也支持推进相关立法。

    专家指出,探险不是冒险,户外活动爱好者,一定以保障自身安全为前提,在享受郊野健身、探险、刺激、快乐的同时,还要顾及家人的担忧,同时也要考虑社会救援力量的艰辛付出。并建议有关部门加强宣传和管理,尽量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

发表评论 共有0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