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邑太清宫
鹿邑太清宫位于鹿邑县城东十里的太清宫集,据说为老子的诞生地。据史志记载,东汉延熹八年(西元165年),桓帝刘志派中常侍管霸前来创建,始名老子庙。唐祖武德三年(西元620年),李渊为了便于对天下的统治,抬高自己家族地位,就听从吉善行的建议,认老子为祖宗,派人在汉老子庙的基础上予以扩建,规模如京城王宫,做为皇室家庙。
增建与改名
乾封元年(公元666年),唐高宗李治追封老子为“太上玄元皇帝”,并增建“紫极宫”、“太清楼”,改庙名为“玄元庙”。到武则天光宅元年(公元684年),又册封老子母为“先天太后”,在汉李母庙的基础上,扩建成洞霄宫,位置在太清宫北一里。至玄宗李隆基时,太清宫又有增建,规模达到鼎盛,占地八顷七十二亩,周围四十里,宫内建筑排列有序,琼楼玉宇,金碧辉煌。 太清宫称前宫,洞霄宫称后宫。前宫祀老子,后宫祀李母。两宫中隔一河,河上有桥。河名“金水”,桥称“会仙”。 唐开元年间,玄宗皇帝又亲朝太清宫,为老子上尊号“大圣祖高上金阙天皇大帝”,改庙名为太清宫,又亲手为五千言《道德经》作注,刻石立于太清宫。该碑至今犹存,和太清宫及其所余历代碑刻一起,于八六年列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于2001年又升格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唐一代,皇室常驻五百军士镇守太清宫。
现代考古
1997年,考古专家在太清宫发掘出一处含龙山文化遗址、西周墓葬、东周夯土基址和大型马坑、唐宋建筑基址、碑刻及明清建筑的大型文物古迹群。该遗址时代早,跨度大,保存完好,文化内涵丰富,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北京和河南省的10余名考古专家指挥近百名民工还对太清宫前、后宫周围3300多平方米的地面进行了挖掘,发掘出了清晰的唐、宋、金、元太清宫遗址及大量的祭祀器皿。随后,60余位来自北京大学、国家文物局、中国社科院考古所、历史所及全国最知名的考古专家和老学专家云集鹿邑,研究这次挖掘成果,一致认定,发现的大量祭祀器具证明历代祭老在太清宫、祭李母在后宫,同历代文献记载完全吻合,而那次考古挖掘,被评为1997年度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从而载入史册,震惊海内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