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河南视窗10月27日讯 据大河网-河南日报报道:前几天“下基层”来到三门峡,与朋友谈起前几年当地挺红火的文化景点甘棠苑。本以为这个景点已经沉寂,想不到朋友竟然赞叹:这几年甘棠苑建得越来越漂亮了。
投资兴建甘棠苑的是叫吴启民的民营企业家,跟我也算是老相识了。他早年是当地有名的金矿主,后来居然卖掉矿山搞起了文化。这种巨大的身份转换,让许多人不解,说他是个“怪人”,我也觉得这里头一定有故事。
关启民年近五十,瘦,白,高挑,文质彬彬,细细的眼睛里有笑,与10年前相比明显老了。见面之后,第一句话就说到十七届六中全会的召开,他向我打听上头有没有关于文化发展的新政策要出台,让我给他“支一支招儿”。
有钱了,却不快乐
小时候,吴启民家很穷,穷得没饭吃。于是,他从懂事开始,就想着发财。他曾对母亲发誓说:“等我长大了,一定给你挣很多很多钱,让你天天吃白面馍!”上世纪80年代,他不顾母亲的坚决反对,大着胆子进山开金矿,累死累活,几经起落,几年间挣下了数亿财产。
穷人乍富,他着实快活了两年:住着别墅,坐着全省仅有三辆的加长“林肯”。他觉得,钱多得都不知道怎么花了。
金钱给他带来的快乐有限而短暂,挥霍的背后,随之而来的是无穷的烦恼和巨大的空虚。他说,穷的时候,他天不怕地不怕;有钱了,却怕这怕那的,夜里睡觉都不踏实。最让他不解的是,穷的时候被人瞧不起,有钱了还是得不到尊重。不少人明里暗里挖苦他,一个搞实业的老板甚至当面教训他:“你牛什么牛,你个挖山打洞的,破坏环境,吃子孙饭,算什么本事!”
他开始怀念贫寒时的稀粥青菜,想起小时候把仅有的馒头掰一半给乞丐时的快乐,他开始反思:应该追求什么样的人生?他想起了自己从小就有的那个文化梦,他要为这个社会做一些更有意义的事情。
做一个“文化侠士”
吴启民从小喜欢看书,骨子里更像个文人。随着阅历的增加,他慢慢地明白了,人不能只顾自己,只有多为他人、为社会做有益的事情,人生才会有意义,自己也才能活得踏实而快乐。于是,他决定从助学开始,广行善事,圆那个行侠仗义的少年梦。
这些年,他先后资助了七八十个学生,光是大学生就有60多个,其中清华、北大的6个。他资助的学生中,凡是考上研究生的,他就资助到底。他感慨:我只是掏了一点钱,就能改变他们的一生,这是多好的事啊!
他还先后花了300多万元,为乡里和村子建学校、修桥铺路、建文化大院,经常赞助公益文化活动等等。为了提高当地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文化素质,他与母校灵宝五中等4所学校联系,每年为这几所学校各拿出3万元钱办校刊,宣传当地文化,打造校园文化平台。他因此被乡亲们称作“大善人”。这让他很自豪,觉着自己像个“文化侠士”。
“只有文化是永恒的”
一个偶然的机会,吴启民读到这样一段史料:公元前11世纪,西周武王姬发传位于儿子成王姬诵。成王年幼,由叔父周公与召公辅佐,二公立石为界,分陕而治。一天,召公到陕州(如今的三门峡)巡查,天色已晚,便在一棵甘棠树下搭棚歇息。一连数天,他就在甘棠树下处理政事。召公为官清廉,勤政爱民,后人为了纪念他,就在那棵甘棠树旁修建了一座召公祠。看了有关召公的资料,吴启民心潮难平。他联想到平日里看到社会上一些人缺少爱心,缺乏应有的道德素养;他也见过少数人,身为公务员却没能做到清正廉洁、勤政为民。召公祠是三门峡独特的文化资源,如果能够重建召公祠,把它办成一个清正廉洁、勤政爱民的教育基地,将是一件多么有益的事情啊!他的想法,得到了三门峡领导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市里特意派人帮助他完成这个文化项目的建设。他先后斥资1200多万元,于2001年秋在召公祠遗址上建起了一座占地13000平方米的园林,取名“甘棠苑”。
2005年,省里提出要建设文化强省,文化产业被提升到支柱性产业的高度。看到文化产业大发展的前景,吴启民又投入2000多万元,种草植树,收集艺术品,把甘棠苑打造成了三门峡有名的人文景观,被国家和省、市定为“廉政教育基地”。
这两年,吴启民长住甘棠苑,吃着粗茶淡饭,每天忙碌却觉得充实快乐。他办国学班,出版书刊,成立“甘棠剧社”,筹拍“古陕州清官”系列电视剧,有时间就写写散文和诗,内心安详而幸福。
聊起对文化价值的认识,他说:“很多人对我放弃发财办文化不理解,其实我的想法很简单:从前,我挖山开矿,吃的是子孙饭;现在,我种树造苑,为的是给子孙后代造一座‘文化金山’。在我看来,财富是流水和云烟,只有文化的光芒是永恒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