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名
  • 密码
您的位置: 首页
河南公共卫生惠及城乡居民 重大疾病防控成效显著
时间: 2011-10-26  来源: 大河网-河南日报  编辑: 詹邦洋

河南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鹤壁市中心血站

洛阳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郑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综合楼

郑州市儿童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

 

  中国网河南视窗10月26日讯  据大河网-河南日报报道:公共卫生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我省始终坚持“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不断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着力做好疾病预防控制工作,积极实施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确保城乡居民逐步享有均等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努力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提高身体素质,提升幸福指数。


  近年来,我省按照国家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相继投入近17亿元建设了省、市、县130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34个传染病医院或传染病区,18个采供血服务机构,装备疾控中心实验室,完成了市、县两级儿科重症监护病房建设;从今年起投入4亿元,用3年时间改善18个省辖市疾控中心和108个县(市)疾控中心实验室条件。

  
  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扎实开展。2011年各级政府对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投入达25亿元,实施6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和10项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在全国率先将婚前保健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范围,免费为城乡居民提供。全省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免费增补叶酸、乳腺癌宫颈癌普查、白内障复明手术等有序开展,圆满完成了预定任务。

  
  艾滋病、结核病、霍乱、肝炎、人禽流感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持续加强,传染病疫情保持稳定态势。儿童接种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98.09%;连续14年无白喉病例报告,连续19年维持无脊灰状态;提高新生儿乙肝疫苗即时接种和全程接种率,对15岁以下重点人群实施乙肝疫苗查漏补种。“十一五”末,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降至0.73%,“十一五”较“十五”期间,我省15岁以下人群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携带人数每年减少近10万,为全省人民筑牢健康防线,为中原经济区建设保驾护航。

  
  核心提示

 

  河南是人口大省、农业大省,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任务繁重。公共卫生彰显着政府责任,是省委、省政府高度关注的民生问题。全省卫生系统立足省情,以民生为重,以预防为主,为全省人民筑牢健康屏障,持续巩固重大传染病防治成果,重大疾病防控成效显著。


  我省按照“夯实一个基础、突出三个重点”的防控策略,积极实施国家扩大免疫规划,免费接种12类疫苗,预防15种疾病。儿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率为98.09%;持续保持无脊髓灰质炎状态、无白喉病例报告;提高新生儿乙肝疫苗即时接种和全程接种率,对15岁以下重点人群实施乙肝疫苗查漏补种,5岁以下儿童、1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比“十五”末分别降低66.8%、62.6%。“十一五”末,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降至0.73%,“十一五”较“十五”期间,我省15岁以下人群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携带人数每年减少近10万,有效保护了儿童身体健康,减轻家庭和社会负担。实现了手足口病防治“两高两低”(即提高重症发现率、提高治愈率、降低发病率、降低死亡率)的目标。


  筑牢防线

 

  重大疾病防控成效显著

 

  艾滋病、结核病、霍乱、肝炎、人禽流感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持续加强,传染病疫情保持稳定态势。形成了以“一个机制、三大体系”为主要内容的河南艾滋病防治模式,赢得国际社会普遍好评。实施现代结核病控制策略,覆盖率达到100%,新涂阳病人发现率达到70%,治愈率达85%以上。在全省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圆满完成“十一五”地方病防治规划目标任务。妇幼保健水平不断提高,全省儿童保健管理率、孕产妇系统管理率均有所提高;城市和农村地区孕产妇住院分娩率达到98%。

 

  加大投入

 

  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

 

  “非典”以来,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省、市、县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基础设施、工作条件、生活环境明显改善,人民群众的公共卫生意识进一步增强。

  
  新医改实施以来,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公共卫生投入,公共卫生事业迎来发展的春天。疾控体系建设进一步健全,基础条件进一步完善,筑牢保障人民群众健康的第一道防线,让公共卫生服务普惠民众。

 
  我省按照国家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相继投入15亿余元建设了省、市、县130个疾病预防控制机构,134个传染病医院或传染病区,18个采供血服务机构,装备疾控中心实验室。增强疾控机构服务功能,完善疫情信息网络。全省县级以上医疗机构(含县)疫情网络直报覆盖率达到100%,乡镇卫生院疫情网络直报覆盖率达95%以上,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省、市、县传染病医疗救治网络更加完善,建立了长效机制,包括传染病预检、分诊制度,传染病专业技术人员调配、保障制度,法定传染病定点救治制度,传染病病人就诊流程管理制度,传染病病人转诊制度,托幼机构传染病防控制度等。


    投入1.97亿元,完成了市、县两级儿科重症监护病房建设,着力提升医疗救治水平和急危重症抢救能力,为全省儿童身体健康保驾护航。
  
  今年起投入4亿元,每个省辖市疾控中心投入1000万元,加强实验室装备,制订了统一的装备计划;每个县疾控中心投入200多万元,用3年时间改善18个省辖市疾控中心和108个县(市)疾控中心实验室条件。通过这一轮建设,提升县级疾控中心服务能力,全部装备后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惠及百姓
  
  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新医改的方向就是要把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作为公共产品提供给民众,建立覆盖城乡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使每一位城乡居民都能享受到公平可及的“健康大餐”,最终使老百姓不得病、少得病、晚得病,维护群众生命健康安全。
  
  不断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保障水平。2011年各级政府对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投入为25亿元,把利民惠民落到实处。
  
  切实加强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的统筹协调和组织领导。省卫生厅成立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基本卫生服务项目管理的协调工作机制,保证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
  
  创新公共卫生服务模式。省卫生厅组织和指导武陟、宜阳等5个县开展政府购买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研究和试点工作,初步形成“政府购买、服务同质、合同管理、乡村一体、绩效支付”的服务模式,受到世界卫生组织高度赞誉和卫生部的充分肯定,被称之为“河南模式”。
  
  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扎实开展。我省制定了实施城乡居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指导意见,在全国率先将婚前保健纳入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范畴,免费向城乡居民提供,由9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增加到10项。扩大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范围,逐步将食品安全、职业卫生、餐饮卫生、卫生应急等重点任务和能力建设纳入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为城乡居民平等提供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加强疾病预防干预,维护居民健康,提高全民健康素质。
  
  不断提高城乡居民健康水平。加快了居民健康档案信息化建设步伐,2011年底前,确保城乡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率达到50%。完成乳腺癌筛查6.04万人,免费实施贫困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37555例;为农村妇女免费增补叶酸194万人,宫颈癌检查49.4万人,农村孕产妇住院分娩补助已经完成277万多人,完成农村改厕63.2万户,提前完成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病区169个病区村40230户的改炉改灶任务病区改炉率100%。慢性病综合干预、癌症早诊早治、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癫痫病防治、儿童口腔疾病综合干预等取得积极成效。全省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3岁;孕产妇死亡率下降到15.19/10万,婴儿及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分别下降到7.12%。和8.69%。。
  
  公共卫生关系到一个国家或地区人民群众健康安全,大力发展公共卫生事业是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成本最低、产出最高、效果最好的途径。全省各级卫生部门将牢牢把握新医改的机遇,深入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让老百姓切实享受到公共卫生服务实实在在的好处,让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阳光雨露洒遍中原大地,润泽城乡居民!
  
  创新管理
  
  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重大疫情的应急处理能力是关乎民生的一件大事。河南省卫生系统不断创新管理,加快人才培养,提升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能力,履行疾病预防控制系统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职责,努力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破解疾控队伍高素质人才匮乏瓶颈,积极打造疾控人才发展新格局。
  
  开展不同层次的学历教育。省卫生厅通过与高等医学院校联合培养、毕业生选拔、在职学历教育、脱产或在职培训等方式,到2010年,已为全省公共卫生机构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155名、本科毕业生2827名、专科毕业生4507名;全额资助60多名公共卫生技术骨干赴欧美进行为期一年的培训研修;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分期分批对800名市、县公共卫生重点学科带头人进行为期一年的强化培训;将全省公共卫生机构负责人和200多名学科带头人进行系统培训。全省公共卫生科技人才队伍基本形成,科研水平、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管理水平全面提升。
  
  提升公共卫生应急能力。省卫生厅先后组建了262支各级(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队伍,圆满完成了历次重大传染病防治和其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任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科学有序。积极统筹精神卫生、妇幼卫生、卫生监督等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和能力建设,整合资源,形成区域优势,提高应对传染病、重大疾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预测预警和应急处置能力。
  
  强化公共卫生服务管理。全省卫生监督机构全部单独挂牌运行,卫生监督体系基本健全,卫生执法能力和水平明显提高;强化医疗服务、职业卫生、公共场所、环境卫生、学校卫生、健康相关产品监督执法,严厉打击违法行为,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权益;建立了基本符合省情的食品安全管理制度,食品安全综合监管机制不断完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体系初步建立;同时,加大血液监管力度,临床用血100%来源于无偿献血,连续四次被评为全国唯一的无偿献血先进省。
  
  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全省首家公共卫生和重大疫情处理的统一临床救治中心在郑大一附院建立;全国唯一的省级生物精神病学重点实验室在河南省精神卫生中心成立,将会极大满足公共卫生事件中系统的、规范的、合理的临床救治的需要。(记者 李旭兵 杨力勇 赵炜 来源:大河网—河南日报)

【责任编辑: 詹邦洋 审稿: 詹邦洋】
发表评论 共有0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