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河南视窗10月21日讯 据大河网-大河报报道: 《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开篇就指出“中原地处我国中心地带,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文化底蕴深厚”。《意见》明确了“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的战略地位,提出了“弘扬中原大文化,增强文化软实力”等具体要求。近年来,政府实施的五大重点文化惠民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乡镇和社区综合文化站、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电影放映、农家书屋建设等,极大地缓解了基层群众看书难、看戏难、看电影难、文化活动少的状况。我省城乡广大普通群众切切实实地感受到了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带来的实惠,并且很多人积极投身到了文化创造与建设当中。
A
“三馆”里体会文化的温暖
有读书习惯的老李日前在河南省图书馆交了100元押金后,很快地办理了免费借阅“一卡通”。他对记者说,以前办的借阅证只能借社科类图书,一年还要收25元。
省图书馆馆长杨扬介绍说,读者只需交100元押金,就能免费借阅省图书馆310余万册(件)藏书。一次能借3本,1个月内还书即可。“一卡通”免费借阅是河南省图书馆为了充分发挥馆藏文献作用,最大限度地方便读者而采取的一种举措。
2011年年初,文化部、财政部出台了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2011年年底之前国家级、省级美术馆全部向公众免费开放;全国所有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
河南省文化厅副厅长崔为工告诉记者,河南省公共文化设施的免费开放工作已进行多年,目前已基本实现了全面免费开放。河南省几座国有美术馆和大部分民营美术馆早已免费开放。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基本实现了无障碍、零门槛进入。
据介绍,在三馆免费开放的同时,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也继续升级提速。2010年,全省新建415个面积不低于300平方米的乡镇综合文化站。新建成达到国家标准的文化信息共享工程县级支中心51个、村级服务网点18590个,使广大农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通过网络享受到看电影、读书、听音乐、看戏剧等文化服务。
B
感受历史文明脉搏的跳动
2008年,作为国家八大重点博物馆之一,河南博物院免费开放了。
文物爱好者武晓红现在每月至少去河南博物院参观一次,而在免费开放前的10年间,她只去过一次。
她说,那时,馆藏丰富的河南博物院对她充满了诱惑,但20元的门票对她来说还是有点贵,不能经常来。
华中科大在读研究生刘齐,5年前就开始在河南博物院当志愿者,他目睹了免费开放后的变化。“免费开放和服务功能提升后,这里的‘常客’多了起来。通过这个窗口,更多的人能了解古代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文化的公众普及度在扩大,时间长了,国民素养就会一步步提升。”
过去河南博物院的参观人数一年只有几十万人,现在每年的参观人数都会超过一百万人。
河南博物院群众工作部主任刘玉珍告诉记者说,2008年共接待观众150多万人,其中接待未成年人观众20多万人次。
2009年接待观众130多万人次,2010年达到了170多万人次。
河南省文物局局长陈爱兰说,全省文物系统积极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博物馆免费开放的部署,符合免费开放条件的104座博物馆已经全部免费开放。
C
“文化粮仓”里加点油
如果家里没有什么特殊的事情,河南陕县大营镇大营村年近七旬的郭引群老汉就会像往常一样,每天早早地来到村新农村书屋看书看杂志,有时候还借本书回家,在书屋不开放的时间可以读一读。
这样的场景在河南省有新农村书屋的乡村经常能够看到,看书、借书已经成为一些人的生活方式。喜欢新农村书屋的农民把书屋称之为“文化粮仓”,既能“富口袋”,也能“富脑袋”。
《河南省农家书屋工程建设可持续发展研究》课题组今年9月发布的调研报告显示,截至2011年8月,河南省已建成农家书屋33916个,覆盖了全省70%的行政村。明年河南省将再建万余个农家书屋,实现全省48613个行政村100%全覆盖。农家书屋管理员,约30%为大学生村官,50%为高中以上文化水平,20%为初中以下文化水平,其中80%以上受过专门培训。
有关专家告诉记者说,新农村书屋不仅可以为农民提供休闲娱乐,而且还可以成为广大农民学科学、用科学、闯市场、快致富的“加油站”。
D
免费看戏是一种幸福
在刚刚结束的中国第二届豫剧节上,“戏痴小郭”是个大忙人,参加演出的20台豫剧剧目他几乎看了个遍。
10月17日,“戏痴小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是个戏迷,每年要看戏剧演出上百场,这些年看的演出不下千场。我只是个普通的老师,如果每张票都超过百元,我肯定承受不起。我和很多戏迷一样,都是政府文化惠民政策的受益者。我看的演出有自己出钱买票的,也有相当数量是领的赠票。当时上学时有不少同学喜欢看戏,因为没钱买票就失去了感受戏曲魅力的机会。现在有机会免费看戏,也是一种幸福。”
城市的观众有机会免费看戏,一向免费看戏的农村观众近年来观看好戏的机会越来越多了。
省文化厅副厅长董文建告诉记者说,作为河南省文化惠民活动的重要内容,“舞台艺术送农民”由河南省文化厅、省财政厅共同开展,通过政府采购将优秀的舞台艺术作品免费提供给广大农民群众观看。自2008年启动以来,组织国有剧团和部分民营剧团赴全省各地农村完成演出任务6000余场,受益群众近两千万人次。
今年以来,记者多次跟随省级剧团到农村最基层演出,观众少则数千人,多则几万人,切身感受到了农民免费看戏的喜悦。
E
广场文化酿出“欢乐中原”
在中原的各个城市文化广场上,经常会有各种不同的文化活动在开展,这里,群众是真正的主角。
目前正在集中采访“欢乐中原行”的记者已经感受到了各地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
从2007年至今,由省委宣传部牵头组织的“欢乐中原”群众文化活动在全省蓬勃开展,各地坚持以广场文化活动为载体,不断整合文化资源,创新文化活动的组织形式和艺术形式,为全省人民打造了一个缤纷多彩的“百姓大舞台”。
“舞动漯河大家跳”和“激情广场大家唱”两个广场文化活动已经成了漯河群众文化建设中两个响当当的品牌。
开封市以“欢乐中原”广场文化活动为平台,以“唱响开封”为主题,组建有规模的“唱响开封”合唱团235个,如今,开封群众广场文化活动已成为当地老年人的“欢乐颂”。
息县的“濮淮风情”广场文艺演出,每场演出都有一个活动主题,被群众称为息县的“同一首歌”。
太极之乡焦作号召全民学太极,每天早上,广场上成百上千群众同练太极的场景成了该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省委宣传部文艺处负责人告诉记者,经过四年的积累,“欢乐中原”广场文化活动已经成为全省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不但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提高了百姓生活品位,同时还锻炼了群众文艺队伍。
F
在文化中提升文化自信
人民群众不仅是文化的享有者,更是文化的参与者、创造者。
广场文化活动群众是主角,而以前只有专业人员才能涉足的领域也有了越来越多的普通群众参与。
河南博物院的讲解员过去只有职业的,现在志愿者数量稳定在300人左右,不仅有各行各业的成年人,还有大、中、小学的学生。他们在为观众服务的同时,也在充实着自己。
“戏痴小郭”在满足自己戏瘾的同时,还充当了记者的角色,拍摄大量的戏剧演出照片、视频放在自己的博客中,供戏迷欣赏,传播戏曲文化。
在农村书屋中,除了大学生村官、村干部外,还有不少热心的村民自发地参与到农村书屋的服务当中。
广大人民群众置身于文化之中,慢慢地提升了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作为我省来说,在群众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中逐步会实现文化自强,而实现文化自强、建设文化强省的最终目的还在于文化惠民、文化富民、文化强民。这是一个良性的循环。没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以及由此而来的文化自强,就谈不上文化强省,更谈不上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只有积极推进具有中原特质的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打造昂扬向上的中原人文精神,全面提高人的素质,才能为中原经济区建设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