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名
  • 密码
您的位置: 首页
中原大文化:传统文化树干绽开产业新枝芽
时间: 2011-10-22  来源: 大河网  编辑: 詹邦洋

  中国网河南视窗10月22日讯  据大河网报道:近年来,河南的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很好,深厚的传统文化资源不断进行着现代的转换。但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河南的文化产业才刚刚起步,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

 

  促进文化产业大发展。加快广播影视、演艺娱乐、新闻出版、动漫游戏、文化创意等重点文化产业发展,推进数字出版基地和动漫基地建设,扶持具有中原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创作更多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打造全国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

 

  ——摘自《国务院关于支持河南省加快建设中原经济区的指导意见》

 

  1

 

  键盘上敲出汉字信息时代

 

  汉字是中华民族的基本标志,也是中华文明的显著标志。

 

  汉字和中原是连在一起的,连续4000多年的汉字文化史,可以说就是一部中原汉字史,汉字的产生及其每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几乎都发生在中原大地上。

 

  当世界进入到计算机时代,汉字面临“生死劫难”的时候,又是一位河南人解决了汉字进入电脑的世界性难题,开创了汉字信息化的新纪元。这位河南人叫王永民。

 

  2011年10月9日,王永民和河南省历史名人老子、杜甫、岳飞等人一起,入选“河南人图谱”邮政贺卡。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王永民说,20世纪80年代初期,国内外报刊上登出了“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是拼音文字的助产士”的文章,宣扬汉字“走进了时代的死胡同”,该“寿终正寝”了。汉字的命运抉择摆在中国人面前:是拒绝使用计算机呢,还是改用“拼音”不再使用汉字?这是计算机对中国文化一次生死攸关的挑战。“汉字兴亡,匹夫有责!”他发誓要让汉字畅通无阻地进入信息时代。

 

  经过5年的艰苦努力,王永民在南阳研究发明了王码五笔字型,解决了汉字进入电脑的世界性难题,使古老的汉字在“计算机是汉字的掘墓人”的舆论中获得新生。2008年1月8日,王码公司研发的“大一统五笔字型”获得国务院颁发的“国家科学技术发明奖”,成为唯一获此殊荣的汉字输入法。

 

  五笔字型和后来发明的数字王码,合称为“王码”。“王码”先后获得了中、美、英三国专利,还被联合国全面采用,是全世界唯一广泛应用的“汉字编码”输入技术。

 

  新华社评价“王码”是“在中国文化史上其意义不亚于活字印刷术”的重大发明,国家邮政总局发行了“当代毕昇——王永民”的邮票。在中科院院长路甬祥主编的《科学改变人类生活的100个瞬间》一书中,称王永民为“把中国带入信息时代的人”。

 

  2

 

  千里之外也能在自家影院看电影

 

  奥斯卡奖是电影的“诺贝尔奖”,河南的奥斯卡院线也是中国电影放映的品牌。

 

  有人开玩笑说,古代富豪人行千里不喝别人家的水,现在河南人在千里之外也能在自己的影院中看电影。

 

  奥斯卡电影院线前身河南省电影公司最惨的时候没有一座属于自己的电影放映阵地,公司面临着关门的危险。

 

  2002年,“河南奥斯卡电影院线有限责任公司”成立,完成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角色转换,并逐步实现了以电影发行为主到电影放映为主、兼顾发行的战略转移。

 

  奥斯卡院线公司总经理刘健介绍说,截至目前,奥斯卡电影院线拥有成员单位影城47家、银幕238块,覆盖河南、河北、陕西、山西、新疆、海南、北京、宁夏、云南9个省(市、自治区),在郑州、西安、乌鲁木齐电影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初步形成奥斯卡植根中原、承东启西、接南连北的“东西南北中”格局的全国性放映网络。票房收入、观众人数连续5年以60%的幅度递增,2010年实现票房收入2.3亿元。2009年,奥斯卡电影院线被中宣部、文化部、广电总局和新闻出版总署联合授予“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先进企业”光荣称号,成为全国电影行业唯一一家获此殊荣的企业。

 

  在步入稳步发展期后,奥斯卡电影院线适时调整投资策略和从业范围,积极涉足电影、电视剧制作,影视后产品开发等领域。2011年年初,奥斯卡电影院线参与拍摄大型革命历史剧《辛亥革命》。2011年7月,奥斯卡电影院线再次投资拍摄电影《少年岳飞》。

 

  刘健说,奥斯卡电影院线力争3年内达到影城100家银幕500块,打造河南的电影产业航母。

 

  3

 

  传统文化披上时尚的霓裳

 

  10月18日晚,为期一个月的第十三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在上海文化广场揭幕。郑州市的大型原创舞剧《水月洛神》担纲首演剧目。

 

  德国驻上海总领事夫人凯茜看后评价说,《水月洛神》诗歌、舞蹈、音乐非常美,她是历史的,也是现代的,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在《水月洛神》中体现得非常完美。

 

  郑州市歌舞剧院创作演出的《水月洛神》题材选自中原传统的洛神文化,而像这样从传统文化资源中升华出来的新花还不只是这一朵。

 

  郑州市歌舞剧院创作的大型舞剧《风中少林》挖掘的是少林武术文化,该剧不仅获得过多次全国大奖,而且在世界很多国家巡演受到欢迎,尤其是在澳大利亚曾进行过多达33场的商业演出。

 

  河南省歌舞演艺集团的大型情景音乐剧《花木兰》将交响乐、合唱与家喻户晓的花木兰题材融合,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大型实景演出《禅宗少林·音乐大典》、《东京梦华》等也是立足于地域文化成长起来的文化品牌。

 

  既深度挖掘历史文化资源,又体现创新的《风中少林》、《花木兰》、《河洛风》等作品的相继问世,改变了河南传统的文化结构。

 

  《风中少林》等的成功,也起到了传统文化现代转换的带头示范作用。

 

  9月底,河南省歌舞演艺集团和焦作合作打造的又一部足以代表中原文化的大型原创舞剧《太极》在太极拳的发源地温县正式启动。

 

  而据记者了解,还有几部类似的作品正在策划运作当中。

 

  4

 

  年轻动漫明星舞动中原动漫嘉年华

 

  10月13日,“二兔”他爹麦草动画的黄涛兴奋地在微博上连发了几条“号外”。

 

  这一天,省委副书记、省长郭庚茂考察了国家动漫产业河南基地等文化产业项目。

 

  10月13日似乎是河南动漫行业的好日子,动漫报社和河南动漫报业股份有限公司在郑州正式挂牌成立,实现了我国动漫专业类报纸零的突破。也是在这一天,国家动漫产业网河南分站在郑州揭牌。

 

  在国庆长假期间,“2011中原动漫嘉年华”在郑东新区举行,大河小子、二兔、小樱桃、马达、雪花、小司马光等一大批河南本土的动漫形象,“点亮”了郑东新区CBD广场。7天的嘉年华,6万多人参与,动漫衍生品销售额达50万元,火爆程度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

 

  1998年,中原地区首部动画片《金蛙》出生……2008年5月,郑州市获批建设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河南基地)。郑州动漫企业由2000年年底的3家增加到目前的80多家,一些国内知名的动漫企业也落户郑州。

 

  2010年,郑州动漫取得发行许可证的动画片达到13部、6280分钟,产量领先中部地区,两年间共有6部动画片被评为国产优秀动画片,居中部第一,全国第八。

 

  为了发展动漫产业,河南省、郑州市都制定了相应的扶持政策。根据规划,“十二五”期间,我省将把郑州打造成动漫之都,争取使河南省动漫产业进入全国第一方阵。到2015年,河南动漫产业实现全面腾飞,全省动画片年产量达到6万分钟,动漫企业总数达到200家,骨干企业数量达到50家,动漫及其衍生产品年销售收入达到50亿元。

 

  在传承保护中创新发展

 

  5

 

  内容创新是文化创新的核心,也是文化发展的根本。《风中少林》、《水月洛神》、《程婴救孤》等一批思想深刻、艺术精湛、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精品相继问世,在带给群众艺术享受的同时也实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黄涛说,国务院刚出台的《指导意见》指出:“加快广播影视、演艺娱乐、新闻出版、动漫游戏、文化创意等重点文化产业发展,推进数字出版基地和动漫基地建设。”看中的就是现代化的艺术形式和传播手段。

 

  河南的文化产业近年来虽然进步很快,但和先进省市和发达国家比起来,差距是明显的。以动漫为例,我省动漫明星年龄最大的也不过10岁左右,而在国际上,米老鼠83岁,唐老鸭77岁,白雪公主74岁,猫和老鼠71岁,阿童木48岁,就连坏小子蜡笔小新也21岁了。

 

  郑州大学文化产业研究中心主任汪振军认为,文化产业崇尚智慧和创造。发展文化产业,文化资源固然重要,文化创意更重要。河南文化资源是一座开掘不尽的宝山,只有通过崭新的文化创意,通过崭新的内容和形式,通过新的科技和传播手段,才能实现古老文化的现代转换,中原文化才能呈现自身的生机与活力。

发表评论 共有0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