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名
  • 密码
您的位置: 首页
2010年郑州监测报告称药品不良反应超半数因输液
时间: 2011-07-17  来源: 大河网-河南商报  编辑: 詹邦洋

    中国网河南视窗7月17日讯  据大河网-河南商报报道:  吃药打针,是每个人都经历过的事儿。这条新闻,事关每一个人。昨天,郑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2010年药品安全性监测报告书,2010年,郑州市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中,打点滴给药途径占94.38%。这也给大家提个醒儿,有个头疼脑热,能口服药尽量不要输液。

 

    数据

 

    严重药品不良反应

 

    打点滴给药途径占九成

 

    前两天,24岁的高峰发烧头晕。到医院,医生头也不抬,就让他输液去。提起这次输液经历,他连叹后怕。“连输两瓶双黄连,输第二瓶时我感觉浑身发抖,牙齿都在不停地打战。”高峰连忙让医生停止输液。

 

    此前,发改委透露2009年中国医疗输液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每人输了8瓶液,远远高于国际上2.5至3.3瓶的水平。在西方国家,输液是仅对急救患者、重症患者和不能进食的患者使用的“最后给药方式”。西方人认为,打吊瓶堪比一次手术。在中国,不少人“爱”输液,理由是见效快。

 

    昨天,郑州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2010年数据向人们传递了重要的警示:2010年,中心收集到的10252份报告中,涉及静脉滴注的5566份,占报告总数的51.53%;在249份严重报告中,有235份为静脉给药,占到94.38%。

 

    释疑

 

    静脉注射风险大

 

    能口服不要输液

 

    高峰不解,输液见效快,为啥风险大?

 

    在郑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医生李先生看来,人体的血管就像一道天然屏障,能将有害物质阻挡在外,静脉注射给药却直接突破了这道屏障,从而迫使肌体承担起高强度的吸收、代谢工作,很容易对肝、肾等器官造成潜在的损伤,引起一连串不良反应。

 

    “不仅如此,即使在最严格的操作环境下,输液时也会有微粒被带入血液。”郑州大学药学院副院长张振中这样看。

 

    “市民生病用药时,能口服治疗的不用注射的,能用注射的不用输液的。口服用药药效会慢一些,但却是最安全、最方便的一种方式。”不良反应监测中心主任蔡中琴这样建议。 

   

    提醒

 

    高风险药物

 

    市民使用要谨慎

 

    抗生素,人们习惯称它为“消炎药”,有了头疼脑热,很多人习惯吃上几片。报告显示,不少消炎药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表现不俗”。

 

    “引起不良反应前十类化学药品统计中,头孢类抗生素居首位。”蔡中琴说,这也跟抗生素在临床应用上非常广泛有关。

 

    李先生说,头孢曲松钠、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甲硝唑都属于头孢类抗生素,市民服药一周之内不能喝酒。

 

    监测中心给市民列出了前11位引起严重不良反应药物,供市民参考。其中,头孢曲松钠、头孢哌酮钠、清开灵、双黄连等,大多为国家不良反应监测中心通报过的品种。统计显示,不良反应的54%表现为呼吸困难,32.93%表现为憋气,出现这两种情况市民务必重视。

 

    引起严重药品不良反应前5位药品统计

 

    通用名剂型给药途径

 

    细辛脑注射剂/粉针剂静脉滴注

 

    头孢曲松钠粉针剂静脉滴注

 

    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粉针剂静脉滴注

 

    胸腺肽粉针剂静脉滴注

 

    头孢他啶粉针剂静脉滴注

发表评论 共有0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