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和谦教授,是北京朝阳医院的著名中医。行医60余年,他所致力的伤寒流行病学的研究一向为中医界同行称道。伤寒之学,开始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形成于东汉末年,发展到今天,已成为中医学的一大理论流派。在伤寒学派看来,人体疾病不外乎是阴阳热寒的失衡与失调。在方和谦的门诊病人中,虽然患各种病和疑难症的都有,但在方和谦看来,也都离不了热与寒的辩证施治。
中医认为内脏器官和整体是一个有机的统一的关联,因此在各种疾病发生过程当中,对于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可以运用很多的不同的有效验证方法。西医有的时候主要是从局部的关联比较多,那么就是腿疼,从局部上多找原因,那么头疼就从头颅部位分析原因,但是一个全面的观察方面不如中医看得比较全面。
方和谦出生在老北京城内的一个医学世家,父亲方伯屏在四十年代时曾是京城十大名医之一,14岁时,方伯谦就在父亲的指导下步入医门,跟随着父亲为患者看病问诊。60多年了,方伯谦经历了很多,但他却忘不了行医之初的一起儿科会诊,给他带来的信心和鼓励。
这个病人十几岁,家里很富裕,他腹涨、恶心、吐、高热、神志不清,考虑是过年吃元宵发病,之后按中医的方法通大便,我们用的是“大承气汤”,就是大黄、芒硝催泻。这样“大承气汤”下去之后一夜之间泻了三次,第二天家属来说,烧也退了,人也清楚了。
在父亲的教导中,方伯谦最早接触的是中医古代四大典籍,《神农本草》、《黄帝内经》、《伤寒论》和《金篑要略》。这些古老的医学著述,成了方伯谦行医生涯中的永远伴侣,而对他影响最深的是中医传统理论中的伤寒学说。
不论是什么病种,只要是发热无寒现象这是阳性病, 应该按着清热解表的方法治疗无热无寒的都要进行补正。比如说一个人没有体温,或者说体温不足,有什么病都是很严重的问题,光怕冷不烧这意味着什么呢?意味着败溃的现象,所以《伤寒论》它在认证的总的认识上给我们起了原则上的问题。
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腑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
国际医学理论体系中,对于东方医学各方面的理法、方要、辨证论治也正在增加它的探讨,对于我们中医的理论思路,方法手段也不断的将被重视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