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名
  • 密码
您的位置: 首页
“梅痴”秦治章:我把梅花种到中南海
时间: 2011-04-02  来源: 大河网  编辑: 河南视窗

    

   老秦对梅一片痴情

    

    培育梅花很辛苦,老茧、裂口布满手掌。

    新华网河南频道4月1日讯  大河网-大河报报道:他是卢氏山区的一位农民,种植梅花30余年。

    他破解了“南梅北移”等多项业内难题;

    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梅花泰斗陈俊愉教授“最得力的农民学生”;

    他的梅花被选送到钓鱼台国宾馆、中南海,韩国、日本专家也到他家求花。

    他叫秦治章,昨天,他起程准备把花送进中南海。

    昨日起程送花中南海

    昨天,记者与秦治章通话时,他说:“准备好了,连司机一共6人,马上出发。”他的目的地是中南海,将送去31棵大梅树。

    67岁的老秦说,他爱梅,缘于父亲的影响和他的经历。他的父亲秦天斗曾是地下党。“在电影里,许多革命烈士都是唱着《红梅赞》走上刑场的。”秦治章说,象征着革命浪漫主义精神的梅花,在他的心中打下深深烙印。

    1969年,因家乡领导的邀请,退伍后的秦治章,担任中阿友好人民公社横涧大队党支书。1981年,横涧乡又任命他担任乡林业支书。对梅花的热爱和带领乡亲致富的迫切愿望使他渐渐萌发种梅花的念头。

    十年终得梅花香

    他遍访郑州、洛阳、西安等城市的公园,但都没有找到梅花。专家告诉他:梅花虽然是在冬季开放,但是却抵御不了北方漫长的寒冬,只能在我国的江南等气候温暖的地方生长。

    打听清楚后,他去了武汉磨山的中国梅花研究所。

    之后,他开始漫长的尝试。

    到1990年,秦治章终于培育出抗寒梅花,并开始大面积地承包土地栽培梅花。

    培育梅花很辛苦,老茧、裂口布满手掌,“都是剪枝时挂伤的,习惯了。”老秦笑着说。8个园子,50余万株梅花,每一株都洒下了他的汗水。

    结缘梅花,他是院士“最得力的农民学生”

    在长期的梅花种植研究中,秦治章结识了陈俊愉院士。

    在国内外梅花研究者眼中,现年94岁的陈俊愉就是中国的“梅孔”。而在陈俊愉眼里,秦治章就是他“最得力的农民学生”。

    1997年,在武汉举行的梅花国际学术研讨会上,老秦宣读了自己的研究论文。台下一片轰动,纷纷为他鼓掌。

    结识陈老,改变了秦治章的人生轨迹。

    2008年的一天晚上,秦治章接到陈老的一个电话,说经他介绍,让老秦选几十株大梅树,送到钓鱼台国宾馆。

    “接到电话,我就哭了,半天说不出话。”秦治章说。

    老秦告诉记者,觉得“特别自豪!”赠送这些梅树,“也代表了卢氏几十万农民的一份心意。”

    后来,钓鱼台国宾馆专门给秦治章寄来感谢信。

    当年10月,老秦又和家人一起,前往革命圣地延安,种下抗寒梅花。

    如今,在北京什刹海、植物园、八达岭长城等许多地方,在南京梅花山、重庆梅园等地都有老秦的抗寒梅树。还有不少日本、韩国的专家到他这里引种梅花、取经。

    两个心愿:梅花种到朝鲜 建成河南梅园

    秦治章希望有一天把自己的梅花种到朝鲜。

    “有那么多志愿军战士长眠在平壤烈士陵墓。”秦治章说,“梅花代表着中国人的精神,我希望能把梅花栽植到那里,让梅花在那里永远陪伴着那些革命先烈。”

    另外,他还希望发展梅花的休闲旅游产业。“中国的四大梅园都在江南,我希望在北方建起卢氏乃至河南的梅园。”

  痴情梅花

    写下数百首“梅花诗”

    秦治章承认自己是个梅痴。因为爱梅,他写下数百首“梅花诗”。对于梅花的感情,他写道“常居梅园雅意在,垢面汗手弄诗章”。在工作中,他写道“跪将梅林锄,真为梅俯首,急报春消息,愿磕万千头”。

    送梅到钓鱼台国宾馆后,他感慨不已:山农应邀进北京,琼枝玉叶表真情,四十二棵迎宾树,傲立鱼台展春容。

发表评论 共有0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