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期间,郑州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共新改建农村公路7952.6公里,完成投资34.69亿元,其中新改建县乡公路1659.9公里,通村公路6292.7公里,新改建桥梁38座、2474.34延米。完成总投资和新改建道路里程分别相当于1995年至2004年10年完成任务总和的2.87倍和1.89倍。
郑州市农村公路网初步形成
“骑车摔跤,走路闪腰”、“晴天一身灰,雨天满身泥”,人们曾这样形容门口的出村路。近年来,为进一步改善广大农村的交通环境,郑州市地方公路管理处抓好农村公路建设, 2272个行政村在全省率先实现了村村通油(水泥)路的目标,郑州市农村公路网已经初步形成,受到省交通运输厅的表彰。广大农民群众也因此走上了平坦畅通的致富之路,农村、农业结构得到优化调整,农村经济得到快速发展,为郑州市的新农村建设抹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路,立起来就是一座碑。郑州市区已经初步形成到各县、市、区的1小时经济圈,人民的生活半径日益扩展,社会生产效率显著提高。公路交通的重要作用,直接体现在5个方面:直接和间接拉动了郑州市经济增长;加快了郑州市农村居民致富的步伐;改善了区域投资和旅游环境;带动了公路沿线经济发展和城镇建设;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可以说,农村公路依靠其点多、面广的特点,深入广大村庄农户、田间地头,在公路整体网路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所感受的,不仅仅是公路交通所带来的快捷和方便,还有它对郑州社会经济发展中所提供的强大支撑和强劲动力。
养护工作坚持建管养并重
郑州市地方公路管理处坚持 “建管养并重”的养护指导思想,想人民所想,急保障道路畅通所急,路况路容路貌每年都有大幅度提升。正如一位村民的说法:“你们现在养的路越来越好,不但路面平整、干净,连路边的沟沟坎坎也有线有形,让人看着很美观,很舒适,开着奔马行驶在公路上心情很愉快,感觉是一种享受。”
“十一五”期间,为扎实抓好农村公路事业科学发展,郑州市地方公路管理处制定了利用三年时间,通过有计划、有目地、有针对性的培训,使养护工队伍建设更完善、专业基础更扎实、业务技能更全面、指导工作更得力。他们分别于2008年底、2009年8月、2010年8月举办了全系统养护工作能手参加的“农村公路养护技能培训”,每期培训结束后举行的养护技能竞赛,也达到了较好的效果,各种比赛中硕果累累。目前,郑州市农村公路养护队伍中,基本达到了学习型、进取型、创新型团队的高度,能够应对新时期农村公路养护工作中的新挑战,将在经济社会建设中更好地发挥更大的作用。
文明示范路和安保工程成果显著。按照《河南省农村公路(县乡道)文明示范路实施标准》,郑州市地方公路管理处积极开展农村公路“文明示范路”和“安保工程”的创建工作,3年来共创建“文明示范路”31条330公里,安保工程112公里,有的县(市)、区还初步形成了文明示范路网。
安全是养护工作的重中之中。郑州市地方公路管理处对存在安全隐患的128座危桥建档登记,设置限高、限宽、限吨警示标志265块,积极协调筹措资金,发动各县(市)、区、乡镇政府对道路上的危(险)桥梁进行了维修加固,确保了农村公路桥梁交通安全。同时,他们督促各县(市)、区成立相应组织,建立抢险队伍,并多次组织各县(市)、区进行防汛演练。
农村公路养护资金方面,省、市财政都有专项资金用于补助郑州市农村公路大中修工程,为做好农村公路养护管理工作提供了一定的资金保障。
全力维护农村公路路产路权
注重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工作的同时,也不放松路政管理工作。郑州市地方公路管理处在通过形式多样的路政法规宣传活动,不断强化路政管理队伍的服务意识和执法理念,文明执法水平不断提高,确保公路畅通及路产路权的完整,保障了车辆的行驶安全。每年,郑州市农村路政人员上路巡查不少于2500次,巡查中发现路损及时查处,并在第一时间通知养护单位进行修复,有力地保护了公路路产路权;出动宣传车辆不少于2300台次,宣传横幅不少于120条等,把维护农村公路路权、产权的动员工作做到每个农户家中。据了解,路政人员在巡查过程中,如发现有违章标牌(非公路标志)、公路打场晒粮及违章占道,加水点及违章建筑的及时进行清除和整改。路政案件查处率 95%以上,索赔率达到100%,所有路政案件全部结案,无一案例上访。
郑州市地方公路管理处设有路政管理科,各县(市)、区地管所都有专职路政人员。多年来,克服了重重困难,严格执法,较好的维护了农村公路路产路权,未发生一起“公路三乱”现象。2010年,由于税费改革,根据豫政办[2009]69号文件规定,各县(市)、区原有的征稽人员转岗负责农村公路路政工作,全市共有485名征稽人员转岗。目前正在进行体制完善和工作对接当中。
“十二五”期间,郑州市交通运输委员会努力实现县道基本达二级;乡与乡之间全部通二级公路;县乡公路等外路全部升级改造。完成新建农村公路5000公里,改造危桥1300延米/45座,改造全部五类桥,逐步加固改造四类危桥,争取在农村公路建设取得更好的成绩。(本报记者 栾姗 本报通讯员 王姚红 秦丽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