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名
  • 密码
您的位置: 首页 > 河南交通 > 行业聚焦
不沿江也不靠海 河南谋构“通江达海”现代水运网
时间: 2011-03-26  来源: 人民网河南频道  编辑: 河南视窗三
    人民网郑州3月15日专电 随着中原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列入河南省“十二五”规划的豫南航运开发蓝图也渐次展开。按照规划,河南将形成以淮河干流航道为骨干,支流航道为基础,覆盖信阳中东部主要城镇,与流域内工矿基地沟通,与交通枢纽及综合运输网衔接,通江达海的现代化水运网。

  淮河发源于河南省西南部桐柏山,自西向东,隋朝即与海河、黄河、长江、钱塘江沟通,桅樯林立,财货如山,千船竞发。此后,淮河一直是河南主要的出海通道。直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兴修水利,建起多座水库,加上缺乏航运建设投入,息县以上航道断航,下游航道只能季节性区间通航。

  河南省对淮河复航工作一直没有中断。2009年,在交通运输部的支持下,投资1.53亿元,开工建设淮滨至三河尖航运基础设施建设工程。2010年,建成76公里的高等级航道,建成年吞吐能力70万吨的固始望岗码头,实现了淮河中上游复航,打通了河南通往长三角的黄金水道。

  起步在“十一五”,发展在“十二五”。河南省已将“发展内河航运”写入“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将加快淮河、沙颍河、涡河、沱浍河航运开发,加强港口吞吐能力和公路、铁路等集疏运系统建设,重点实施沙颍河周口至省界通航工程,形成5条通江达海的水上通道。届时,河南的通航里程将达到1769公里,新增港口吞吐能力货运1420万吨、客运80万人次。

  据调查,淮河通航后,每年有200万吨的货运量,运费比铁路节约一半,并明显减轻了周边铁路和公路的运输压力,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巨大的社会效益。不沿江也不靠海的河南,将靠几条内河,开辟通江达海、干支联网、港航配套、船舶先进、畅通高效、安全绿色、公铁水联运的和谐运输局面。

发表评论 共有0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