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河县一年内要完成2万人的移民安置任务,移民安置总量全省第二!在这道史无前例的难题面前,诞生了一位赫赫有名的“民工县长”,他就是唐河县副县长李海宪。
晴天头戴安全帽、脚穿运动鞋,一身汗、一脸灰;雨天穿着长筒胶鞋,顶着风和雨,一身水、一腿泥。这就是定格在群众心中的“民工县长”的肖像。
2009年3月,唐河试点移民新村开建,主施工期是5月到7月,高温酷暑,又正值雨季,先后下了28场雨。那段时间,患有严重动脉硬化的李海宪,日夜奋战在工地上。
百余亩的建设工地内,施工和管理人员有1000多人,大小工程车辆400台、物料无数,这里堵车了,那里水电不通了……这些都要找他协调解决。长胶鞋、应急灯、凉席,成了他的全部装备,累了就铺张席子睡在地上,每天吃一两顿饭是常有的事儿。没有星期天和节假日,手机都被汗水浸坏了。
在工地待的时间长了,李海宪成了有名的“建筑专家”,下基、垒墙、建筑材料……没有他不在行的,施工队的疏漏更别想逃过他的眼睛。民工凌建岗说,有两家的墙没有下钢筋,被李海宪督查时发现了,他就说了四个字:“推倒重来!”他和伙伴创造的“三通一平”移民新村建房模式,在全省进行了推广。
李海宪是全国信访干部楷模李海景的哥哥,弟弟以身殉职,身为全家顶梁柱的李海宪,一直忙碌在移民工作一线,竟没能亲自去送弟弟最后一程。但移民的事儿,他却事无巨细,每一项都安排得妥妥帖帖。
移民一到新家,对联已经有人帮忙贴上了,水也烧开了,青菜、米、面、油等十几种免费食品整齐地摆放到厨房,移民足不出户,就足够吃上三天。李海宪还带领干部挨家发放“一对一帮扶”的干部手机联系卡,反复叮嘱移民群众,有困难,随时拨打电话。
“不带着感情去做,就无法干好移民工作。”李海宪说。□本报记者阙爱民本报通讯员刁良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