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为大批白天鹅飞抵三门峡黄河湿地越冬。本报资料图片
黄河水利委员会发布了2010年《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公报》。记者1月10日从黄委会获悉,黄河流域已累计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2.56万平方公里。这也是黄河水利委员会首次发布黄河流域水土保持公报。
公报显示,黄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积46.5万平方公里,占总流域面积的62%,其中强烈、极强烈、剧烈水力侵蚀面积分别占全国相应等级水力侵蚀面积的39%、64%、89%,是我国乃至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为“锁”住泥沙,目前黄河流域已兴修基本农田555万公顷,营造水土保持林1192万公顷,人工种草367万公顷,封禁治理142万公顷。建设淤地坝9.1万座,兴建各类小型水土保持工程184万处。这些措施初步改善了流域生态环境、农业生产和群众生活条件。经综合分析,年均减少入黄泥沙3.5亿~4.5亿吨,累计增产粮食670多亿公斤,解决了约1000万人的基本口粮和饮水需求。
这次发布的公报显示,黄河中游粗泥沙集中来源区面积为1.88万平方公里,仅占黄河流域总面积的2.5%,但年均产沙占黄河同期年输沙总量的五分之一以上。该区域是黄河泥沙特别是造成黄河下游淤积最严重、对下游危害最大的粗泥沙的主要来源区。
另据了解,这1.88万平方公里的黄河中游粗泥沙集中来源区,涉及陕西、内蒙古两省(区)的延安、榆林、鄂尔多斯三个市的15个县(旗)。
公报指出,这应是黄河泥沙治理的根本所在,需加大力度、集中力量开展持续治理。在多沙粗沙区、粗泥沙集中来源区和生态极度脆弱区、生态敏感区要严格限制开发建设活动。在水土保持布局上,要突出黄河中游多沙粗沙区,特别是粗泥沙集中来源区;在治理措施上,把沟道坝系工程建设摆在重要位置。(记者田宜龙)
▲▲相关新闻
黄河实现连续11年不断流
(记者田宜龙)记者1月10日从黄河水利委员会了解到,自1999年黄河实施水量统一调度以来,已经实现了连续11年不断流。
据介绍,黄河连续11年不断流的效果已开始显现。与1990年相比,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类种类增加了109种,数量增加了400万只。至2006年,黄河口生态系统已恢复至亚健康。河道基流的增加,加之流域治污力度加大,黄河水质显著改善,河流生态系统得到修复。据中国水利水电科学院和清华大学初步分析,统一调度以来,年均增加国内生产总值(GDP)和粮食分别为350.4亿元和371.9万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