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名
  • 密码
您的位置: 首页
河南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者达185人 创多项全国第一
时间: 2011-03-31  来源: 大河网-大河报  编辑: 河南视窗

  每个人心中都拥有自己的感动,或感动于亲人的温暖、或感动于平凡爱情,或感动于敬业的无私、或感动于生命的坚守……而最难忘怀的,是那些在普通生活里,让我们触动、振奋、欢笑、感怀的人或事。如果他的故事已经深深地打动了您,请告诉我们,我们将让他的事迹为更多人所知。

  3月5日,星期六:

  湖南长沙,趁着周末,31岁的郑建平在一个商场为即将半岁的女儿挑选玩具。

  河南郑州,38岁的李俊伟联系完业务,走在回家的路上。

  3月6日,星期日:

  浙江温州,温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26岁的陈力移植手术后,正一天天好转。

  河南郑州,大河报社,36岁的赵丰玉正在加班。

  …… ……

  他和他,素不相识。

  他们生活的城市远隔千里,他们从事的职业各不相同,在这个拥有13.4亿人口的国度里,也许他们的一生原本都不会有任何交集。但是一种特殊的“机缘”:捐献造血干细胞,却让后者成就了前者的“第二次生命”。

  如此善缘,在河南并非个案。截至昨日,已有184个河南人挽救了184名素不相识的血液病患者,而在这184名捐献成功者的背后,整个河南省已经有7万多人加入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的行列。

  据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历年统计,河南省造血干细胞捐献成功人数多次位居全国第一。对于这一切,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主任洪俊岭赞叹,河南志愿者体现出的无私大爱让人感动,他们在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的历史上,写下了动人的篇章。

  仁者

  各有故事,同怀无疆大爱

  184位捐献成功者分布在河南不同地区,供职于各条战线。他们中有职员、学生和医务工作者,也有警察、教师、农民……但同样的大仁、大爱,让他们做出了共同的选择。

  捐献者中,年龄最小的袁野,捐献时才19岁,现在他成了一名军人;年龄最大的一位是濮阳女教师孙淑淇,2009年,她为上海一大学生进行捐献时已有45岁(达到了我省规定的捐献年龄的上限)。

  在每个成功捐献的志愿者背后,都有一段不同寻常的经历:

  郑州市高砦大学生村官王雪接到配型成功的通知时,她正在为怀孕做准备,为了能及时救助一位广东患者,她推迟了做妈妈的计划;

  年龄最大的孙淑淇准备从濮阳到郑州进行捐献的时候,当地遭遇一场大雪,公路结冰,浓雾让道路的能见度只有100米,但是为了不耽误患者治病,她还是冒雪上路……

  捐献干细胞的相关知识,在我国的普及程度还不高,有人认为捐献干细胞会危及捐献者的健康。这样的认识误区,让一些捐献志愿者,面临着来自亲人和朋友的阻力,但他们最终都说服了亲朋,毅然实施善举。

  “问起为什么能克服这么多困难去捐献干细胞时,他们总是简单的一句‘救人要紧’。”河南省红十字会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负责人张书环说,“我经常会被志愿者们的行动所感动。”

  新篇

  第185人,今天“捐髓”救人

  3月6日一大早,40岁的段金峰便早早起床,从所住的宾馆,赶往省人民医院,接受第5针动员剂注射。陪在他身边的,除了省红十字会的工作人员外,还有他的妻子和1岁的儿子。

  段金峰是三门峡汇方医院一名中药师,2005年,加入到中国造血干细胞资料库。去年年底,当得知自己与北京一名白血病患者配型成功后,他爽快地答应捐献自己的造血干细胞,并定于3月8日,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正式实施。

  正式捐献前,要提前几天打动员剂。从三门峡出发时,夫妇俩把14岁的大女儿托付给邻居照顾,可是小儿子还不到一岁,实在离不开妈妈,他们就把儿子一起带到了郑州。

  “今天正好是儿子一周岁生日,本来想好好给他过个生日,可我马上就要捐献,只能在医院给他过生日了,不过也很有纪念意义。”昨天,在医院内,段金峰乐呵呵地说。

  今天,他捐献成功后,河南省的造血干细胞捐献成功者的数字又将前进一步,变为185人。

  赞叹

  河南纪录,书写爱心传奇

  在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中,保存着多项属于河南人的纪录。

  2003年,焦作的宋东方、新郑的刘新伟实现了河南首次造血干细胞成功捐献。从初配成功到实现捐献一般需要三个月,但他们仅用了13天,创造了当时捐献时间最短纪录,为患者新生争取了时间。

  2007年6月15日,河南志愿者李化军为阿富汗患者捐献了造血干细胞,他是我国首例为非华裔患者捐献造血干细胞的爱心人士。

  2008年,河南省捐献成功人数33人,位居全国第一。

  2010年,河南省捐献成功人数55人,位居全国第一。

  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河南分库成立于2003年1月,截至目前,已拥有捐献者资料7.1万份,与境内外4000多位白血病患者初配相合,已有184位志愿者为来自北京、上海、山东、浙江等16个省、市所在医院的患者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拯救了患者的生命,其中还有7位河南捐献者,为美国、新加坡等境外患者捐献了造血干细胞。

  “能和患者配上型,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善缘,既然有幸遇到,就一定会去完成善举。”2月22日,本报记者赵丰玉成为河南纸质媒体首位成功捐献者,他当时这样描述自己兴奋的心情。

  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主任洪俊岭认为,河南的捐献成功人数,能一直在全国名列前茅,除了政府重视和宣传推广得力之外,“这更要归功于河南志愿者群体的奉献精神与热情参与,无论是已经捐献成功的,还是随时准备捐献的,包括即将加入这个行列的志愿者们,都是好样的!”

发表评论 共有0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