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河南视窗讯 民政部8日发布《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11-2015年)》(征求意见稿)指出,建立完善慈善事业监管体系被列为“十二五”期间我国加快发展慈善事业的六项重点任务之一。
出台一批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近年来,公益慈善组织登记注册难、募捐行为不规范、信息披露与公开透明机制不健全、税收优惠政策落实不到位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慈善事业的健康发展。
意见稿透露,“十二五”期间,我国将以解决公益慈善组织登记注册难等问题为重点,出台一批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完善和落实社会募捐和捐赠税收优惠等方面的政策。对于境外向慈善组织捐赠的用于慈善事业的物资,要依照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减征或者免征进口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同时,完善公益慈善组织在民政部门登记的政策措施,加强公益慈善组织孵化基地建设,培育和扶持公益慈善机构发展,促进优秀公益慈善项目规范发展。改变过多依赖政府动员慈善资源的做法,发挥公益慈善组织运作的主体作用,引导公益慈善组织公平、有序竞争。依靠科学的慈善规划与专业设计,提出符合社会需求的项目,更好地发挥公益慈善组织的作用。
推行慈善信息公开透明制度
意见稿指出,要推行慈善信息公开透明制度,完善捐赠款物使用的追踪、反馈和公示制度;建立健全慈善行业信息统计制度,及时发布慈善数据,定期发布慈善事业发展报告。建立和完善以慈善业务年审为主要手段的监管制度,重点加强对信息披露、财务报表和重大活动的监管。
根据意见稿,我国鼓励开展慈善公开日(周)、利用互联网动态披露捐赠信息、捐赠人参与项目活动、聘请社会监督员等监督方式,提高监督的及时性与效率,更好地落实捐赠人、受益人、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推动形成法律监督、行政监管、舆论监督、公众监督、行业自律相结合的慈善监督管理机制。
意见稿指出,平等自愿、公开透明将成为未来加快发展慈善事业的基本原则。慈善捐助者自主实施捐赠行为;禁止强捐、索捐、变相摊派等行为;充分尊重受赠人的尊严和隐私。同时,慈善捐赠程序、善款善物的管理和使用方式等信息通过有效形式公开。
社会捐赠数额大幅攀升
意见稿显示,近年来,我国社会捐赠数额大幅攀升。2006年社会捐赠总额首次突破100亿元,2010年达到700多亿元。2008年年初的南方部分地区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及汶川地震等引发捐赠热潮,社会捐赠总额首次突破1000亿元,创历史之最,有力支援了抗震救灾和灾后恢复重建工作。
根据意见稿,未来5年,我国专兼职结合的慈善工作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将进一步发展壮大,慈善行业成为吸纳社会就业、提供社会服务的重要方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