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名
  • 密码
您的位置: 首页 > 河南教育 > 产业聚焦
应该让学生懂得退一步看问题
时间: 2011-07-14  来源: 大河网-河南日报  编辑: 詹邦洋

  中国网河南视窗7月14日讯  据大河网-河南日报报道:一天清晨,我锻炼的时候经过一所中学,校园的高音喇叭在播放一位女学生的宣言:“……永不言败……相信我最优秀!相信我行,相信我一定能行!” 

 

  宣言中透出的顽强进取精神,使我油然想起曾国藩的一句话——“功可强立,名可强成”。显然,学校为了让学生成为精英人才,甚至伟大人物,在灌输这种理念。

 

  可略一回味,又有些异样的感觉——这样的理念经得住推敲吗?我不禁想起近些年看到的一些教育方面的新闻:有的学生由于无法承受沉重的学习压力,或考试成绩不理想等而自杀。有专家认为,学习成绩造成的心理压力,已成为危害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杀手”。

 

  这些悲剧,是否与当前提倡的“精英教育理念”有关?

 

  中国思想文化中,教育的主流是引导人“知难而进”、“与命运抗争”。在成长中,老师和家长给我们不断灌输的也是:遇到困难不要怕、不向命运低头、做生活的强者、要做就做最好、不想当元帅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这种积极向上的进取心值得赞赏,但任何一个时代,“精英”都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人。这种导向的错误在于,只认可大树、不认可小草。于是,家长和学校把教育学生的目标,锁定在成大树、做栋梁上。其实,小草自有小草的价值和意义,小草也有快乐和幸福。若非要激励小草成为大树,后果是可怕的。

 

  譬如,“相信我能行,相信我一定能行!”这种教育方法的预期很诱人,却没有教给孩子面对一个更普遍的问题:如果我不行,怎么办?于是,很多学习一般的孩子,承受着来自家长、学校、社会的巨大压力,他们的学习不是快乐的,而是压抑的、恐惧的、被动的。心理脆弱者,在没有出路的时候,可能会选择走绝路。

 

  引导孩子“相信我最优秀”,可以激发孩子的斗志,但却没有教给孩子,如果别人比我优秀,怎么办?

 

  1991年11月1日,中国留学生卢刚开枪射杀了美国爱荷华大学三名教授、一名副校长和一名中国留学生后,饮弹自尽。卢刚从小学起就是尖子生,爱荷华大学有个一年一度的博士论文学术荣誉奖。卢刚有个目标,自己的论文一定要获得该奖。不料,他的论文落选了,获奖者是他的同胞和同学单林华!嫉妒和失望困扰着他,于是,他把枪口对准了他认为与他论文落选有直接关系的那几个人。

 

  如果当初社会、学校、家庭对卢刚的教育得当,他能正确对待别人比他优秀这一现实问题,惨祸还会发生吗?

 

  如今,社会鼓吹、学校引导、家长热衷的“精英教育理念”,值得我们冷静反思。

 

  一个真正人格健全完善的人,绝不仅仅是“相信我行,相信我一定能行”的,绝不是“相信我是最优秀”的,也绝不是一定要成为“精英人物”的。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永远有人比你优秀;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竭力追求也许落空,这是客观事实。

 

  教育应该塑造人格健全的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的人,应是得失皆可、进退从容、张弛有度、刚柔相济。当前的教育,是一种单行线式的“进步教育”——引导孩子进一步、再进一步;优秀一点、再优秀一点。缺少的是一门“退步教育”,引导孩子懂得退一步看问题、退一步看自己。

 

  那些因学习压力大自杀的孩子,无不是被“进步”催逼到了各种误区。如果教给他们懂得退一步看学习成绩,退一步看自己不如别人优秀,退一步看“考得不好”,他们也可能不会踏上毁灭之路。因为,人生除了学习成绩,还有很多美好的内容。

 

  “退步教育”,也许该是这样的:不片面去引导学生“相信我最优秀”,而是引导“我争取优秀,但不一定优秀”;“即使不优秀,也有我的快乐”;“若别人比我优秀,我就为他鼓掌”。引导学生“我在这方面不行,也许在别的方面行”;“即使成绩不行,我能找到快乐和追求”; “如果我当不上元帅,就当个好兵”……

 

  若有这样的“退一步看问题”的教育,孩子的心理会富有弹性,选择会多元化,成败得失之际会从容得多,也不会走进死胡同。

 

  应该有一门“退步教育”了——如果真是出于对孩子的爱。

【责任编辑: 詹邦洋 审稿: 詹邦洋】
发表评论 共有0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