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用户名
  • 密码
您的位置: 首页 > 河南教育 > 产业聚焦
给捡破烂的大学生一点方便
时间: 2011-07-12  来源: 大河网-河南日报  编辑: 詹邦洋

    中国网河南视窗7月12日讯  据大河网-河南日报报道:每年假期都不回家,每天至少打两份工,还将一些回收的旧书或旧货存放在宿舍内,引发室友不满。有同学称其“想钱想疯了”,但不该应影响别人生活;也有同学认为其自力更生,他人无权指责。而当事人——北京师范大学大三学生李振则称,赚钱是人生的常态。如果把常态都丢了,人生就没有了。他攒钱,也是希望凑足购房的首付。(7月10日《新京报》)

 

  与以往类似的报道所不同的是,那些故事的主人公,大都是家庭经济困难,不得不以捡拾破烂的办法补贴学业。而李振如此勤劳,甚至到了苛待自己的地步,并不是完全出于生活拮据的原因。她的妈妈是计生干部,爸爸做着生意,用他的话说:“我妈也能给我买得起房子,但我也不指望他们。”这里,除了对于父母的体恤爱怜之外,就与他的“常态观”关系极大了。

 

  在我看来,李振的所作所为具有不同寻常的意义。首先,不管是做家教或者捡破烂,都是勤工俭学的实际行动,有助于养成勤劳的美德和习惯。其次,在这些行为的实施中,能够深切体会生活的艰辛和不易,同时也能体察劳动的价值,塑造尊重劳动的品质,进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再次,大学生接触社会,是提前介入社会的演练,也能收到其他实习难以企及的效果。可以肯定地说,李振较之那些只会埋头读书的学子,有更强的社会适应能力,有更多的生存经验。这是象牙塔里的学子所不具备的优势。

 

  但是客观地说,李振的行为又给同学尤其是同舍的室友,带来诸多的不便。废品不但侵占公共空间,还带来卫生之虞。这是他造成负面影响的原因。面对这个矛盾,我们不能采取此灭彼存的态度,而是找到一条协调各方利益的办法。遗憾的是,在李振与室友的纠结中,我们没有看到学校的影子,而校方,恰能为此贡献最大的力量。比如,在学校的“死角”位置(任何单位都有),为捡破烂的同学提供合适的空间(如塑料桶等),让他们将捡来的破烂暂时存放。这样,既张扬了勤工俭学精神,又不给其他同学带来不便,同时也不影响学校的形象。这岂不是几全其美的事吗?还是那句老话,“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就看你是否用心了。

【责任编辑: 詹邦洋 审稿: 詹邦洋】
发表评论 共有0条评论
用户名 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