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网河南视窗7月12日讯 据大河网-河南日报报道:范县英雄老人李文祥是省委书记卢展工亲自发现、亲自发掘、亲自发布、亲自发扬的先进典型。近日,记述李文祥先进事迹的图书《英雄不老》即将出版。
6月28日,由河南日报记者朱夏炎、王钢采写的长篇通讯《英雄不老——记濮阳市范县白衣阁乡北街村英雄老人李文祥》在《河南日报》发表,并在全省媒体同时隆重推出。文中再现了英雄老人李文祥革命年代出生入死屡建战功、和平建设时期安贫乐道不求索取的感人事迹,见报后在广大读者中产生强烈反响,英雄老人李文祥迅速成为一个家喻户晓的感人典型。中宣部新闻局很快撰文予以高度评价,许多专家和读者纷纷在报刊和网络发表文章,表达对英雄老人的感佩之情,以及阅读文章的感受。
《英雄不老》一书以朱夏炎、王钢的长篇通讯为主要内容,同时选编了部分媒体报道、评论,以及读者和网民的阅读体会。该书由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副省长孔玉芳作序,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出版。 (本报记者)
《英雄不老》序
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副省长孔玉芳
编者按:6月28日,按照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副省长孔玉芳的批示,全省媒体统一刊播了河南日报记者朱夏炎、王钢采写的长篇通讯《英雄不老——记濮阳市范县白衣阁乡北街村英雄老人李文祥》,引起了极大震撼和反响。
近日,孔玉芳部长又为《英雄不老》一书亲自作序,对老英雄李文祥的感人事迹及学习李文祥的时代意义进行了高度概括。
朱夏炎、王钢以亲身经历撰写后记,回顾了省委书记卢展工1月4日下乡调研慰问无意之中发现英雄老人李文祥之后,他们奔赴濮阳采访,历经艰辛完成23000字的长篇通讯《英雄不老》的经过。
现将孔玉芳部长的《<英雄不老>序》,朱夏炎、王钢的《<英雄不老>后记》予以刊发,以飨读者。
河南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地方。
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河南这片热土上涌现出来的先进模范人物,如同光华璀璨的群星遍布中原大地,他们的光辉形象彪炳史册,他们的思想精神深入人心。
2011年1月4日,新年上班第一天,省委书记卢展工同志到濮阳市范县下乡调研,体察民生。在走访慰问的过程中,与87岁的农民李文祥老人偶然相遇,无意之中,刨出了一个尘封半个世纪的英雄故事。
李文祥同志1925年5月出生,1947年参军入伍,1949年3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从华东野战军第10纵队到第三野战军第28军83师247团,历任战士、副班长、班长、副排长、排长、副连长,先后参加济南、淮海、上海、福州、平潭岛等多次战役,荣立特等功、一等功、二等功,荣获战斗模范、特等人民功臣荣誉称号。1956年李文祥同志复员转业,任福建省建设厅第三建筑工程公司保卫科干事。1962年国家经济困难时期,他积极响应干部精简、下放支农的号召,主动要求回到家乡范县白衣阁乡北街村务农,曾任民兵连长、生产队长、生产大队长。在60多年的奋斗历程中,李文祥同志始终坚守理想信仰,始终保持共产党员的高风亮节,他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充分体现了河南人民的优秀品质,不愧为“三平”精神的杰出代表。在中国共产党建党90周年之际,李文祥同志被评为全国50名优秀共产党员之一,受到中共中央的表彰。
2011年2月28日,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军区做出了向李文祥同志学习的决定。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领导同志先后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大力宣传李文祥同志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随后,由河南省委宣传部、省军区政治部、省委省直工委、濮阳市委联合组织的“李文祥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在全省各地和济南军区巡回报告22场,直接听众4万多人,从领导干部到基层群众,从革命军人到青年学生,无不为之动容、肃然起敬。2011年6月28日,朱夏炎、王钢采写的长篇通讯《英雄不老》在《河南日报》发表,全省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媒体同时隆重推出,在全社会引起了强烈反响,学习李文祥、宣传李文祥的热潮在中原大地进一步兴起。
省委书记卢展工同志指出,李文祥这个先进典型之所以具有强大生命力,一是事迹很真很实,可信所以可敬,可信所以可学;二是64年如一日永葆本色,没有松懈,没有断续,无论人生境遇怎样跌宕起伏,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竭尽忠诚;三是体现先进性,用亲身实践诠释了什么是党的先进性,怎样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这个典型使我们进一步理解了什么是革命传统,什么是革命精神,什么是党的先进性,什么是对党和人民忠诚。
伟大时代呼唤高尚精神,高尚精神推动伟大实践。推进中原经济区建设,迫切需要先进典型来引领,迫切需要崇高精神来推动。在推动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建设中原经济区的伟大实践中,广大党员干部要以李文祥同志为榜样,大力弘扬革命传统,坚定理想信念,努力肩负起时代使命,为建设中原经济区、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做出更大贡献!
《英雄不老》后记
朱夏炎王钢
2011年6月28日,按照省委主要领导的指示精神,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副省长孔玉芳亲自作出批示,我们采写的23000字长篇通讯《英雄不老——记濮阳市范县白衣阁乡北街村英雄老人李文祥》在《河南日报》发表,全省媒体同时隆重推出,在社会上引起极大反响,中宣部新闻局很快撰文,予以高度评价。
从采访到见报,两个月,终于看到结出这个硕果,我们不由松了一口气。
这个长篇通讯,缘于4月下旬第一天的那个电话。
不必多言,一切便明白了。作为两名老新闻记者,我们清楚地判断出了这次报道任务的非同寻常。
这次报道的新闻含金量,实属“重量级”。今年1月4日,省委书记卢展工下乡调研慰问,在最基层的村庄里,在亿万人中间,无意之中刨出了一个尘封50年的英雄故事,发掘了一个实实在在的先进典型。这个英雄故事是一个传奇,这次发现过程也是一个传奇。对于新闻记者来说,战争年代出生入死战功卓著、和平年代隐功埋名安贫乐道的李文祥老人,他的人生内涵是一座值得深深挖掘的“富矿”,既符合核心价值观也符合普世情理,既具有时代精神又具有传统美德,认识空间的上限极其高远。能够碰到这样一个辽阔深邃的重大人物典型,是新闻记者的幸运。
这次报道的主力阵容,也属“重量级”。朱夏炎身为河南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河南日报报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社长,繁忙之中抽出时间,亲率文字、摄影、网络记者组成的采访组奔赴濮阳。在已拥有10报2刊1网站的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中,此举充分表明了这趟采访的重要和这次报道的分量。对于新闻记者出身、作品曾多次获中国新闻奖的朱夏炎而言,也是一次亲身上阵重试锋芒。
4月24日下午从郑州出发,车窗外春风和煦,车厢内气氛却有些凝重。从省委书记卢展工发现英雄老人李文祥那一天算起,时间已过去了100天。我们这次报道显然面临“两难”:
一个难度来自于搞不好就“烫剩饭”。
卢展工书记1月4日在范县发现李文祥先进典型;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军区2月28日做出向李文祥同志学习的决定;李文祥同志2月份被中央确定为“时代先锋”人物;由省委宣传部、省军区政治部、省委省直工委、濮阳市委联合组织的“李文祥同志先进事迹报告团”3月31日开始在全省巡回报告,卢展工书记亲切会见报告团成员……在这个时间段里,每一次新闻发生时,全省媒体都迅速跟进,以消息、通讯、言论等形式进行了第一波报道。2月24日,由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国新闻社、解放军报、光明日报、经济日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央电视台等组成的采访团进行了集中报道。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搜狐网、腾讯网、大河网等纷纷转发了李文祥事迹。
新闻贵在新,一张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而我们是在第一波报道之后,开始新一轮的深度采访,确实冒着一定风险。所以一到濮阳,已接待过全国和省市大批媒体采访的当地宣传干部就替我们捏了一把汗:“你们恐怕再也采访不出啥东西了!”
朱夏炎当即回答:“不会的!我们这些人既然来了,肯定能很好地完成采访任务,而且一定要把报道写好!”
在赴濮阳的3个小时车程中,朱夏炎已围绕这次报道的主旨思想、新闻背景、采访重点、报道风格等等,使采访组统一了认识,宏大、深度、重磅的新一轮采访报道由此开始。
他说,卢书记既然发现了这么好的先进典型,新闻媒体就要拿出最强的报道力量,把文章做好、高度做够、分量做足,不遗余力,不惜篇幅,拿出与这个重大典型分量相符的报道精品。要把握好时机,推出好报道,努力在全省媒体形成强大的宣传声势,这是向建党90周年的一份献礼,也是对当前社会风气的一次廓清。简单地说,我们的目标就是拿出一个催人泪下的重磅精品。
但当记者的都明白,这个时候介入报道,如果缺乏思想高度和专业经验,如果缺乏信心和魄力,很容易陷入第一波的媒体报道作品之中,进行一番罗列汇总,把夹生饭烫成一锅“剩饭”。
还有一个难度,来自于正待破解的新闻宣传之难。卢展工书记提出新闻宣传要破解“四难”,而这次报道可谓四中占三:正面报道难、典型宣传难、新闻创新难。朱夏炎感叹:“现在能让人掉泪的典型报道太少了!”
在范县白衣阁乡的采访进行了整整3天,这中间最应该感谢的一个人,是采访报道的主人公李文祥。
这位耄耋老人,去年患脑血栓以后身体虚弱,血压不稳,腿脚不大灵便,口齿有点含混,而且右眼白内障,左眼青光眼。自从卢书记慰问之后,他家来人络绎不绝,最多一天达30多拨。我们最担心的是老人的状态,他能不能谈?愿谈多少?能谈多深?
为了不给老人增加心理负担,按照濮阳市委书记段喜中出的主意,我们对老人一家暂时没有公开记者身份,只说是省里专门来看望他的工作人员,顺利进入采访。直到临别那天吐露实情,这时老人与我们已经亲如家人了。
采访的困难在于,李文祥人生的前一半轰轰烈烈十分精彩,时间距离却太久远模糊;后一半时间距离近些,却又平平淡淡过于琐屑。我们拿着事先案头准备的20多页提纲资料,既要甄别第二手素材,更要挖掘第一手素材。每天只能随时把握老人精力比较健旺和专注的时间段,用历史索引帮助老人回忆往事。在老人休息的间隙,再抓紧采访他周围的家人、村干部和村民。
当然,提供史实最多的只能是李文祥本人。所幸三点,一是慈祥的老人善解人意,十分照顾我们这些晚辈,始终不辞劳累配合采访;二是老人富于感性记忆,一个个真实生动的细节宛如天然钻石从历史尘埃中显露出来;三是在挖到力道最深的核心之处,老人都以朴素的语言道出了深刻的哲理。
整个采访过程,理性的逻辑脉络串起了感性的历史细节,我们等于把李文祥一生经历重新捋了一遍,总体掌握的几乎全部是第一手素材,这是完成精品报道的不二保证。在连夜返回郑州的车上,我们心里踏实许多。原定长篇通讯1万多字,结果素材草稿就堆出了3万字。
然而,这次报道最难的环节,还不是采访,而是写作。我们拿着稿子反反复复沟通研究,深感这件新闻作品的结构样式是前所未有的复杂,以前没见有长篇通讯出现这样奇特的结构。因此写作尤为艰巨。
虽然初稿出来比较粗糙,但颇为庆幸的是,因要等待适当时机发稿,稿子修改的时间相当宽裕,有足够的工夫提炼升华和精雕细琢。这对于终日赶稿的记者来说,这种宽松殊为难得。
关于报道风格,朱夏炎早已明确提出两点:一是要有理性的力量,卢展工书记对河南人的精神特征、对李文祥的典型意义已有高度理性的提炼概括,这是报道必须遵循并且阐释的主干和骨架;二是要有感性的力量,李文祥的64年风云、87岁人生,容量之广,内涵之深,一定要挖深写透,要对得起这个难得一遇的先进楷模。
写作之初最憷的是,李文祥前半生雄壮火爆高潮迭起,后半生淡泊沉缓波澜不惊,前重后轻,极端不平衡。但是,当思维意识的天平调整之后,明白了“静难于动,忍难于纵,更加难能可贵是后一半,更显高风亮节是后一半,更见功夫是后一半,更打动人是后一半”,着力重心便放在了后一半,以至下篇的篇幅是上篇的双倍,整体终于变得平衡和谐。
这个长篇通讯的结构,由引子、上篇、下篇、尾声四部分组成。如果说上篇属于“糖葫芦串”结构,串起了李文祥参加6次战役和转业的15年岁月,那么下篇可谓“四盘碟”结构,从一把尺子、一面镜子、一股清流、一个敬礼4个角度归纳了李文祥回乡务农的50个年头。
显而易见,上篇虽要查阅大量战争历史资料,毕竟好写一些。下篇不仅要把50年的漫长琐屑分门别类地编织提炼,更要让老人的精神世界与当今人们的现实生活产生对应和关联。所以,又通过四个小标题,向当今的人们一连发出咄咄“四问”——你活得满足吗?你活得无愧吗?你活得干净吗?你活得有意义吗?
这种复调的样式结构,实乃别无他法的一种创新。因为,结构是为内容服务的,报道主旨需要表达什么,时空关系需要怎么安排,结构这个工具就要辅助完成什么,就要利于怎么安排。所以说,结构就是逻辑,结构便是思想,结构也是内容。
全文定稿23000字以后,为了突出李文祥先进典型的特点画龙点睛,标题由《大写的人》改为《英雄不老》。
平心而论,长篇通讯《英雄不老》的不断走向成熟,应该感谢卢展工书记的不懈推动。直到见报之时,《英雄不老》究竟改到第几稿了,已经不知道,已经分不清。在这中间,卢展工书记仿佛一位呕心沥血的场外记者,亲自审阅稿件,不时给予高屋建瓴的指导,并亲自将打印稿分呈来豫视察的中央领导同志。
总之,采写长篇通讯《英雄不老》的过程,是一次终生难忘的灵魂探索,是一次酣畅淋漓的共襄盛举。
6月27日深夜,在《河南日报》的夜班编辑室里,人头攒动,《英雄不老》即将开印,各个环节的同志们都在紧张忙碌着。我们两人站在一起,感叹在一个多月的反复改稿过程中,感觉的触角都快麻木了,也不知明天一早,拿着这份报纸的广大读者会有什么反应?我们期待的一篇催人泪下的重磅精品,明天能不能实现?
明天在曙光中来临。
此为后记。
2011年7月9日于郑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