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央视“宝探”、资深鉴定专家吴宇翔,在前几天的“2011中国·南阳收藏文化交流暨鉴宝会”上闲转时,无意间在一个操外地口音的摊主手中用60元钱淘得一个清代蜜蜡朝珠“佛头”。这枚“佛头”对研究清代服饰、封建等级制度有着一定的学术价值。
疑为朝珠“佛头”
这枚清代蜜蜡朝珠高3厘米,直径2.6厘米,金黄红色,重约14.7克。
吴宇翔说,朝珠是清朝礼服的一种佩挂物,挂在颈项垂于胸前。朝珠共108颗,由4颗“佛头”(也称之为“分珠”)加以间隔,使其在色泽上与朝珠形成强烈、鲜明的对比。这个“捡漏”捡来的朝珠,质地柔滑,气味清香,油脂光泽,直径比一般朝珠要大一倍左右,很有可能是108颗朝珠中的“佛头”,即四颗分珠之一。
贵为“地球之星”
清代的朝珠多用东珠(珍珠)、翡翠、蜜蜡、琥珀、玛瑙、珊瑚、象牙、水晶、沉香、青金石、玉、绿松石、宝石、碧玺、伽楠香、桃核、芙蓉石等世间珍物琢制。
“‘千年琥珀,万年蜜蜡’,蜜蜡是一种珍贵的天然半宝石,被誉为‘地球之星’”。吴宇翔说,其实蜜蜡是琥珀的一种,因“色如蜜,光如蜡”而得名。琥珀是4000万年至6000万年前的针叶树木所分泌出来的树脂,经过地壳的变动而深埋在地下,逐渐演化而成的一种天然树脂化石。如果按透明度来划分,可以分为透明琥珀和不透明的琥珀。不透明的琥珀,颜色似蜜,具有蜡状的光泽和质感,传统上习惯称之为“蜜蜡”。
自古以来,蜜蜡深受世界各地之皇室、贵族、藏家、百姓的喜爱。我国古代的达官贵人们就视蜜蜡为异宝,命能工巧匠制成首饰与吉祥物,随身佩带把玩,珍而藏之。有史书记载,南朝潘妃一件琥珀钏值百七十万;明代瑿珀(最贵重的黑色琥珀)价五倍黄金……
佩挂朝珠规矩多
记者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到,朝珠通常由身子、佛头、背云、纪念、大坠、坠角六部分组成,是从佛教的“念珠”衍化而来。每串朝珠的珠数为108颗,念108遍经,拨动108颗珠,敲108下钟,都表示对佛的虔诚。
“清代典制对于佩带何种质地的朝珠,有着严格地区分和等级规定,不可越雷池一步。”吴宇翔说,《大清会典》规定:“凡朝珠,王公以下,文职五品、武职四品以上及翰詹、科道、侍卫、公主、福晋以下,五品官命妇以上均得用。”有些文吏如太常寺博士、国子监监承、助教、学正等人,在一些特殊场合虽然也可悬挂朝珠,但礼毕即不准使用。特别是庶民百姓在任何时候都不能佩挂朝珠,违犯者要坐牢。
另外,妇女悬挂的朝珠,与男子所佩者略有不同。其区别主要看朝珠上的“纪念”,两串在左者为男,两串在右者为女,两者不能颠倒。
皇帝可随意带
清代皇帝穿吉服的时候,朝珠可以随意佩带。皇后穿朝服的时候,须身挂3盘朝珠,中挂东珠朝珠,两侧为珊瑚朝珠;穿吉服时则挂一盘,珠宝杂饰随所宜。而皇贵妃、贵妃、妃等人,身穿朝服中间佩带一盘蜜蜡或琥珀朝珠,左右斜挎肩挂两盘红珊瑚朝珠;嫔以下乃至贝勒夫人、辅国公夫人、乡君等人,朝服中间佩带一盘珊瑚朝珠,另两盘为蜜蜡或琥珀朝珠;民公夫人、五品命妇穿朝服时所挂的3盘朝珠,则在青金石、绿松石、蜜蜡、琥珀、珊瑚中随心选用,无严格定制。
朝珠的绦用丝线编织,其颜色有着明显的等级差别。据《大清会典》记载,朝珠系结明黄色绦,只能由皇帝、皇太后、皇后使用。皇子朝珠,不得用东珠,绦用金黄色。亲王、郡王朝珠制同。贝勒下至文五品、武四品、奉恩将军、县、郡官应用朝珠者,绦皆石青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