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文化部、财政部《关于推进全国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要求,郑州图书馆从2月14日起免费对外开放。一个多月过去了,这道“免费大餐”能否让市民们满意呢?
记者清明节前在郑州图书馆看到,虽然不是周末,在图书馆大厅的办证处,等候办理免费借阅证的市民还是排起了长队;在图书馆二楼的自修室,坐满了学习、看书的读者;多媒体阅览室里,更是座无虚席,许多市民在这里免费上网。
据介绍,郑州图书馆取消25元办证费后,读者到图书馆办理借书证,只需提供一张一英寸免冠照片、身份证和100元押金。
“原来每日办理借书证的不足20人,现在一天就超过了40人。”郑州市图书馆副馆长牛伟说,每天从开馆到闭馆,他们一直要接待大量读者,周末更是读者爆满。
郑州图书馆的读者群以“80”后、“90”后的青少年和40岁、50岁以上中老年人居多。彦晓是一名“90”后读者,比较喜欢借阅小说、休闲娱乐、卡通漫画。她说,图书馆内新书太少,基本看不到。
郑州图书馆是国家一级图书馆,有15个阅览室,各类文献馆藏总量85万多册,是郑州市属最大的综合性公共图书馆。按照相关规定,这样大规模的图书馆年补助经费不低于80万元,每年应购进7000余种图书,为何读者总是借不到喜欢的书籍呢?
郑州图书馆一位负责人说,连续多年购书经费都是80万元,但书价可是不停地涨,为了保证书籍质量,只能减少购买本数和杂志征订量。拿读者们最喜欢借阅的小说来说,一本畅销小说的馆藏量是5本,很可能刚上架就被读者抢借一空了。
免费开放的目的是为了提高全民阅读率,图书馆由于缺少经费导致书籍更新缓慢,一些喜欢阅读的人自然转向书店阅览和网络在线阅览。即便在这种情况下,前来借阅图书的读者量依旧激增,这又说明了什么?
据了解,上海、深圳等沿海城市,人均拥有馆藏图书22册,平均18%的人拥有图书馆借书证,闲暇时去图书馆是一种文化风尚。相对于郑州市区近400万人口来说,人均拥有馆藏图书8册,只有5%的人拥有图书馆借书证,这说明图书馆远不能满足读者阅读需求。
郑州图书馆新馆正在做外墙体节能改造,预计2012年春节前投入使用,老馆将用作郑州少儿图书馆。新馆面积是老馆的7倍,藏书量是老馆的4倍,还建有市民文化中心等经营性设施来弥补图书馆经费的不足。牛伟说,新馆投入运营后,读者可以享受24小时借书服务,还可以通过电脑预约新书借阅时间,并提供电子阅读文本,让更多市民喜欢到图书馆来免费看书。
相关阅读
请为农村孩子多出几本书
□马长军
刚刚过去的4月2日是世界儿童读书日。这让我这个农村教师不由得又感叹起来。
最近我在学校附属的幼儿园了解到,村里大多数幼儿在家里都没有书看。家长们大多都抱怨幼儿图书太贵。其实经常给儿子买书买杂志,我也有这样的印象。
最近在书店和报刊亭,我很认真地翻阅了大约30种儿童书刊。这些书刊基本都是彩印的,所用纸张也多是比较厚实的铜版纸,这无疑使书刊成本高出普通图书很多。比如某幼儿杂志,大概是880×1230纸型24开本,仅仅30个页码,每册6元。可一本成人阅读的杂志787×1092纸型16开本,64个页码,也不过4元,即使铜版彩印也只6元。就算城镇的很多家长在为孩子购买书刊时也难免犹豫再三:薄薄几页看不了几眼,花这钱值不值呢?更不用说农村家长,经济收入本来就低,恐怕也就更不舍得。
事实上,我发现本地县城的书店幼儿读物也不多,报纸上、网上专家大力推介的许多优秀读物很少能见到。
我到网络书店选购了几本,有《花婆婆》、《猜猜我有多爱你》等,二三十元一本,打了折扣也得20多元。只有一个故事,一二十个页码,几乎每页值一元多,确实不便宜。你给农村家长推荐,怕是一本都卖不掉。可农村的幼儿难道不需要读这样优秀的图书吗?
所以,我有个想法,出版界能否考虑以较低的成本印刷优秀幼儿读物呢?比如,不用硬皮精装,开本也缩小一点,尽量减少空白页,一本书应该可以少几元。虽然这样出版商或者销售商从每本图书上获取的利润会少一点,但图书的市场扩大了,薄利多销,一样可以赚钱。而且这样扩大目标消费群,也有利于培养图书消费市场,放长线钓大鱼,何乐而不为?毕竟农村幼儿图书消费市场还是很有潜力的,全国农村幼儿总数要比城市幼儿多,这样广大的市场不值得开发吗?
作为一个生活在农村的幼儿家长,我很希望出版界也为农村幼儿多提供一些优秀幼儿读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