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501.1万(2008年末)
【邮编】 467000
【区号】 0375
【区划】辖汝州市、舞钢市、宝丰县、叶县、鲁山县、郏县、新华区、卫东区、湛河区、石龙区
平顶山市位于河南省中南部,北纬33°08′~34°20′,东经112°14′~113°45′之间。东与许昌市的襄城,漯河市的舞阳,驻马店市的西平、遂平县交界;西与洛阳市的汝阳、嵩县毗邻;南与驻马店市的泌阳县,南阳市的方城、南召县缘连;北与洛阳市伊川县,郑州市的登封市,许昌市的襄城县接壤。1957年建市,现辖2市4县4区,总面积7882平方公里,总人口501.1万。市区面积70平方公里,市区人口100万。平顶山是国家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工业基地、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河南省中原城市群9个中心城市之一。
平顶山历史悠久。远古为豫州地。殷商时期,为应、桀部落所在地。西周为武王宗室应侯封地。春秋战国时期分属韩、魏、晋、郑、楚。秦统一后,平顶山境域属颍川郡、三川郡和南阳郡。汉改三川郡为河南郡,北部仍属颍川郡。晋析颍川置襄城郡,平顶山属河南郡、襄城郡、南阳郡。南北朝时,因战乱归属不一,先后分属鲁阳郡、襄城郡、南安郡、汝北郡、汝南郡、顺阳郡、汉广郡。隋朝分属襄城郡和颍川郡。唐代先后分属汝州、许州、襄城郡。宋元起至明清分属汝州、许州和裕州。民国初年属河洛道、汝阳道,后分属豫南道、豫东道、豫西道。新中国成立后,平顶山地区分属洛阳专区、许昌专区。1957年3月26日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平顶山市,属省直辖市。
平顶山区位优势明显,交通四通八达。地处京广和焦枝两大铁路干线之间,境内铁路总长400公里。距河南新郑国际机场100公里。许平南、宁洛、郑尧、二广4条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与全国高速公路网络相连。
平顶山文化底蕴深厚,十大历史人物声名远播。是春秋战国思想家墨子、唐代著名诗人元结、清代著名文学家李绿园的故里,是世界刘姓、叶姓的祖籍地。公元前526年,孔子与叶公曾在这里讨论治国理政之策。张良、牛皋、冯异等人物,或运筹帷幄,或金戈铁马,在中华民族的灿烂历史中群星闪耀。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8处。始建于东汉的香山寺,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庙之一、千手千眼观世音得道正果之地、汉传观音文化源头。始建于北魏的风穴寺,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曾与白马寺、少林寺、相国寺并称中州“四大名刹”。平顶山是汝官瓷发源地,清凉寺汝官窑遗址和应国墓地遗址被国家列为重大考古发现。在平顶山境内的三苏园,是宋代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的陵园。叶县县署是我国现存唯一的明代县衙,“叶公好龙”的典故就发生在平顶山市叶县。一年一度的马街书会,绵延700余年不衰,是我国文化史上的一大奇观,平顶山市被命名为“中国曲艺城”,所辖的汝州市为河南曲剧发源地、“汝瓷文化之乡”,宝丰县为“曲艺之乡”、“魔术之乡”,鲁山县为“牛郎织女文化之乡”。
这是一个自然资源丰富的城市。探明各类矿产资源57种,其中原煤储量103亿吨,是中南地区最大的煤田;钠盐储量3300亿吨,被中国矿业协会授予“中国岩盐之都”;铁矿石储量9.7亿吨,是全国十大优质铁矿区之一。各类水库175座,年均蓄水量达30亿立方米。
这是一个优秀的旅游城市。旅游资源单体多达2500个,居全省第2位,现已开发各类旅游景区50余处,其中佛泉寺景区中原鲁山大佛为世界第一大佛,吉祥钟为世界第一大钟;尧山景区是国家4A级旅游景区,被人们誉为有“华山之险、黄山之奇、泰山之雄、峨眉之秀”;碧波荡漾的昭平湖和石漫滩是国家级水利风景名胜区;鲁山温泉绵延百里,富含多种矿物质,被人们誉为“神汤”;汝州温泉水质好,水温高,有“灵泉”、“神泉”之誉,在汉、唐两代与骊山温泉同属皇家温泉;画眉谷、六羊山、十八垛、二郎山等风景区在省内外也都具有较高的知名度。
这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经过建市50多年的开发与建设,已建成以能源原材料工业为主体,煤炭、电力、钢铁、化工、纺织、机电、建材、食品等综合发展的新兴工业城市。现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39家,其中大中型工业企业60家,上市公司3家。中平能化集团年产原煤4000万吨,年产帘子布及工业丝10万吨,是世界最大的帘子布生产企业和河南省最大的煤炭生产企业;舞钢公司年产钢300万吨、钢板260万吨,是全国最大的特宽特厚钢板科研生产基地,产品广泛应用于国家重点工程;平高集团是全国三大高压开关制造企业之一,研制出我国第一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800千伏特高压组合电器;姚电公司火电装机容量240万千瓦,是华中电网的骨干电厂;天瑞集团年产水泥2000万吨,是全省最大的新型干法水泥生产企业。
这是一个综合实力较强的城市。近年来,平顶山在加快发展的同时,更加注重科学发展,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不断增强,开始步入又好又快的发展轨道。2009年1—10月份,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完成724868万元,增长11.2%;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598698万元,增长10.8%,比全省的7.6%高出3.2个百分点,增幅居全省第3位。收入规模居全省第3位。税收收入占一般预算收入的比重为77.5%,比全省的72.3%高出5.2个百分点,比重居全省第2位。全市财政支出完成1043352万元,增长22.9%。其中:一般预算支出完成904081万元,总量居全省第8位,增长25.0%。
这是一个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城市。目前,全市人民正紧紧围绕“走在全省前列、率先实观崛起”的战略目标,按照市委、市政府“学先进、比创新、看实效”的要求,解放思想,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着力做大做强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特宽厚钢、新型建材、农产品加工和现代服务业等六大战略支撑产业,打造现代产业体系;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加大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和国家卫生城市工作力度,不断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努力把我市建设成为全面发展的新型现代化城市、中原城市群重要的战略支点、全国重要和国际知名的旅游目的地。一个充满活力、环境优美、社会和谐、前景广阔的平顶山正呈现在世人面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