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网河南视窗4月20日讯 据河南日报报道:生活中,你有过这样不愉快的消费经历吗?比如,在营业员的热情推销下,试穿了衣服就一定要消费者买下吗?在街头被拉进美容院试用产品,却被强行收取服务费,这种做法允许吗?目前,各种各样的强制消费披上了美丽的外衣,成为一个个温柔的陷阱,正越来越多地困扰着我们的生活……
陷阱1
免费试用就得买?
今年3月底,郑州市某企业员工徐女士在商业区逛街路经某美容院时,店门外—位服务员热情地招呼她,说店内祛痘产品最近正在搞优惠活动,所有产品可以免费试用。正为脸上的“痘痘”闹心的徐女士被说动了心,随即跟随服务员来到了店内。美容师打开了—瓶化妆品,抹在徐女士脸上按摩。徐女士觉得有点夸大效果,表示先看—下再说。没想到,美容师马上翻了脸,坚持要买下这瓶已打开的化妆品。徐女士据理力争,最后被逼支付420元买下了这瓶化妆品。
市民赵女士向记者反映,前些天她和朋友到某KTV娱乐,在埋单时发现消费额比自己预算的多出10元,浏览账单后她明白了,原来这10元多在了一盒纸巾上。
赵女士觉得,自己根本没要纸巾,最初以为是店里免费赠送的,没想到是收费的,服务员也未事先说明。“我并不需要这盒纸巾,可是店里的规定是到此消费的客人必须为纸巾付费。”赵女士对这种强制消费行为很是不满。这种在消费者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收取的费用,显得那么的不厚道。
陷阱2
酒吧里的消费潜规则
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一种更为时尚的方式——去酒吧里自斟自饮。然而,一名网友的遭遇却提醒了我们,当心部分酒吧、夜场强制消费的潜规则。
2月4日,郑州网友“邀乐”在社区发帖称,大年除夕,独自一人来到酒吧,准备叫上2瓶啤酒,自斟自饮,守岁过大年。然而,吧台服务生却告诉他,2瓶不卖,要买就必须买半打!网友不解,酒水单上只注明了该啤酒售价30元/瓶,并无其他提示。服务员回复称,这是“公司规定”。
“行!半打就半打!反正喝不完就存在酒吧里。”网友说,正值逢年过节,不想与之争执,于是爽快地掏出180元买了6瓶。4瓶啤酒下肚,网友渐感不胜酒力,叫来服务生,要求存放余下的两瓶啤酒。
然而,服务员的回答让网友无法再爽快了,服务员再次搬出“公司规定”称,“不凑够6瓶,概不存酒!”针对网友只有两瓶啤酒的情况,服务员表示,要么喝完,要么再买4瓶。“之前‘公司规定’说必须一次性至少买6瓶,为何现在又准许一次只买4瓶呢?”服务生无语以对,仅称是“公司规定”。网友随即把此事向当班经理反映,表明这种规定已违反《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和酒吧经营惯例,但得到的回复依旧是“公司规定”。
最后,网友只得提着两瓶没喝完的酒,悻悻然回家。
陷阱3
售后服务变温柔陷阱
在日常购买家电时,许多消费者都会选择大品牌以求质量保证。然而,可能这些消费者想象不到的是,在现实生活中,售后服务质量往往比产品质量更能考验生产厂家和经销商的诚信度。当消费领域的话语权依然掌握在厂家手中时,看上去很周到的保修、免费安装等售后服务便成了“温柔陷阱”,令人防不胜防。对于身处这一困境的消费者而言,不仅要具备鉴别产品性能、质量的“法眼”,更要精通各种应对技巧,才能捍卫和争取自身的权益。
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曾揭露出包括美的在内的几家“天然紫砂煲”产品存在失实宣传行为,指出其“天然紫砂”只是用添加了铁红粉、氧化镍、二氧化锰等化学原料的普通陶土。事后,美的生活电器事业部随即公开道歉,对于已经售出的紫砂煲产品,承诺退货。当何先生从报纸上得知美的的退货通知时,随即提着一年前买的美的紫砂煲赶到美的售后服务点。然而退货过程却未如他想象般顺利:这批召回产品,竟需要计算折旧费。
“凭什么要算折旧费?”何先生表示难以理解,“是你们的产品存在问题,我们不跟你们要赔偿已经很不错了。”对此,美的售后客服称,“那你可以考虑不退,要退就得算折旧费。”
“已经出问题了,留着锅也没用。”无奈之下,何先生只得接受折旧退货,扣除了一年的折旧费20元,退还150元。“我旁边的一个阿姨,才退回60元。”何先生回忆起当时的退货情境,不胜唏嘘。
闻讯前往退货的袁先生也遇到了同样的麻烦。因袁先生丢失了发票,因此其折旧费的计算只能从紫砂煲的出产日期开始算起。按这种算法,折旧费占紫砂煲价格的一半多。
还有消费者购买的家用电器,出现问题后,通知售后上门维修,却被收取了上门服务费、更换零部件等种种费用。看似周到的售后服务却变成了强制消费的温柔陷阱。
消费者有自主消费权
在现实生活中,强制消费的行为随处可见,如酒店擅自收取的包房服务费、美容院以提供免费美容为名强制消费者消费。强制消费行为大多发生在餐饮娱乐、保险、通信等行业,而消费者大多时候不知情,即使有怨气却无可奈何。
消费者对不明不白的收费项目以及强制交易等行为,要敢于说“不”、坚决拒绝并向有关行政执法部门举报、申诉,依法维护自身权利。作为一名消费者,只有加强这方面的法律意识,对不明不白的收费项目以及强制交易等行为说“不”,才能有效地保护自身权益。
记者与郑州市工商局“12315”指挥中心取得联系,据工作人员介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消费者有权自主决定购买或不购买任何一种商品,接受或不接受任何一种服务。
另外,经营者应当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也就是说,商家有必要事先把店里的消费标准告诉给消费者,消费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是否在该场所消费。
为此“12315”提醒消费者,应提高自我保护意识,遇到被强制消费时,及时投诉举报,更好地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对于强制性的费用,消费者有权拒绝支付。 (本报记者 雷路展 摄影/本报记者 王 铮)
|